可歷史上有不少帝王,在建立了豐功偉績之后,就變得驕傲自滿、貪圖享樂,忘記了帝王的責任,結果是晚年凄慘、誤國誤民。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后被佞臣圈禁餓死的齊桓公。
開創了元嘉之治,卻因為好大喜功,而導致國家衰落,自己也死于非命的宋文帝—劉義隆。
此二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李昭的這首詩,前兩句歌功頌德、肯定了李隆基的功績,后兩句則在提醒李隆基,記住皇帝的責任,持之以恒的堅持下去,爭取做一輩子的明君。
問題是,如此良言,帝王知否?
再看龍榻上的李隆基,雙目微閉、低頭沉思,在臉色數變之后,突然仰天大笑了起來:“哈哈,好詩、真是好詩,萬里江山千鈞擔,守業更比創業難,這兩句真可謂是金玉良言……力士,速取筆墨紙硯來,讓玉郎把這首詩寫下,懸掛在寢宮當中,朕要日夜觀看、引以為戒!”
“老奴遵旨!”
很快的,高力士取來了筆墨紙硯,李昭筆走龍蛇、把自己的大作寫了下來,而后由幾名小宦官動手,懸掛在了大殿的墻壁上。
掛好之后,李隆基又反復看了幾遍,滿意的點點頭,而后揮了揮手。
梅妃心領神會,立刻帶著宮女、宦官們退了出去,大殿內只剩下了李隆基、李昭、高力士三個人。
詩詞游戲結束,接下來,該談一些國家大事了!
……
“之前玉郎曾經對朕說過,東北、扶桑、南詔三地,有大量的金銀礦山,若能取之在手,則我大唐永無錢荒之患矣。
東北之地,可以徐徐圖之,早晚納入我大唐之版圖,扶桑方面,朕已經責令工部官員,在東南沿海選擇合適之地,修建良港、打造海船,而后派遣商隊前往扶桑四島,以中原之絲綢、瓷器、茶葉,換取彼之金銀。
至于南詔國,朕準備起劍南道二十萬人馬討伐之,滅其國、并其地、取其金銀以充國庫,玉郎以為如何?”
錢荒雖然平息下去了,可并沒有徹底根除,未來的某個時間里,很可能發生更大規模的錢荒,對國家帶來更大的災難!
對此事,李隆基憂心忡忡,想要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難題,這才有了攻打南詔的念頭。
這個辦法是李昭提出來的,自然要征求一下他的意見了。
“回稟陛下,以微臣之見,此事暫不能行。”
“哦,為何?”
攻打南詔,本是李昭提出來的,如今卻出爾反爾了,這讓李隆基有些詫異。
“回稟陛下,攻打南詔是必然之事,不過眼下還不行,一則,南詔國一向對大唐恭順有加,我若起兵伐之,實在出師無名。
二則,南詔國位于西南深處,其國地形復雜,森林密布、瘴氣彌漫,其民生性兇悍、驍勇善戰,我大唐急切出兵討伐,只怕并沒有必勝的把握。
依臣之見,若要討伐南詔,必須先訓練一支善于叢林作戰的軍隊,再準備好充足的物資,如此才能一戰成功。
三則,陛下有沒有發現,今年的雪下的太大了,而且微臣聽過往商旅們說,西北一帶的雪下的更大!”
李昭說了三個理由,前兩個李隆基很是認可,可第三個理由什么意思?
雪下的太大了,西北地區的雪更大……難道是說?
略加沉思之后,李隆基突然瞪大了眼睛,瞭望西北方向,臉色陰沉如水……要出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