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西墜,金烏東升,新的一天開始了!
辰時一刻,御鞭三響,興慶宮內鼓號齊鳴,聲震九霄云外……而后在上千名內侍、宮女、龍武軍的簇擁下,李隆基乘坐龍輦,駕臨興慶殿,端坐在了寶座之上。
只見這位大唐天子,頭戴通天冠、身穿明黃色袞龍袍、腰系十三環白玉帶……居高臨下,俯視四方,真好似天帝臨凡一般威風!
大內總管—高力士,龍武將軍—陳玄禮分侍左右,如影隨形。
太子—李亨站在御階旁邊,距離寶座足有一丈多遠,目光低垂、沉默無語,就像是木頭人一樣,基本上沒啥存在感。
……
辰時二刻,在右相—李林甫、左相-李適之的帶領下,皇親國戚、文武群臣三百余人,排著整齊的隊形,按序進入興慶殿中。
李昭只是個承奉郎,從八品的芝麻小官,按理來說,是沒有資格參加這種大朝會的。
不過天子開恩,特許他參加朝會,跟在文武群臣的隊尾處,一起進了興慶殿。
“臣等恭祝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進殿之后,文武群臣三跪九叩,山呼萬歲,而后站起身來,一個個又蹦又跳、真猶如群魔亂舞一般。
什么情況,集體中羊羔瘋了嗎?
非也,這是大唐朝特有的一種禮節——拜舞,即用舞蹈的方式向皇帝表示敬意。
入鄉隨俗,李昭跟在文武群臣后面,也胡亂的蹦噠了幾下,而后儀式結束、各歸各位。
接下來,就是今天大朝會的重頭戲了。
“圣上有旨,召吐蕃使者-扎桑布及其隨從覲見!”
……
在小宦官們的傳喚聲中,幾名身披長襖的吐蕃人走進了大殿,為首者四十歲左右,身材粗壯、大頭圓臉,兩側顴骨凸起、眼睛又細又長,臉上還帶著明顯的高原紅,正是吐蕃使者—扎桑布!
身后跟著三名隨從,手中各捧著一個黑木盒子,卻不知里面裝著什么東西。
四人來到大殿中央,整齊的以拳捶胸、單膝下跪行禮:“吐蕃貢使—扎桑布叩見大唐皇帝陛下,并恭祝陛下龍體安康、萬壽無疆!”
“免禮,平身吧!”
“謝陛下!”
李隆基端坐寶座之上,看似面帶微笑、態度溫和,其實心中很不痛快,甚至有一些惱怒。
因為四個吐蕃人沒有雙膝下跪,而是單膝下跪,這是不愿完全臣服的意思……而且稱呼上也不妥當!
要知道,歷代大唐天子召見外番使者之時,最希望聽到的不是什么天子、皇帝、陛下……而是另一個更響亮的稱號:天可汗!
貞觀四年,大唐十萬鐵騎北伐,一戰滅東突厥汗國,斬首十余萬,俘虜頡利可汗。
一時間,四夷君長為之震撼,連忙的入朝拜見,擁護太宗皇帝為天下共主,并奉上尊號:天可汗!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羣趨,
咸稱天子神,往古不得俱,
獻號天可汗,以覆我國都!
那個時候,吐蕃、吐谷渾、薛延陀、南詔、扶桑……無論是那一國的君主、使者前來覲見天可汗,在大殿之外百步距離、就會乖乖的雙膝跪下,而后一點一點的爬進來,以示百分之百的臣服之心!
有些使者,為了表示忠心,還會行‘捧足嗅靴’之禮。
就是跪在地上,捧住天可汗的腳,用自己的鼻子碰觸靴尖,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崇拜,就像是崇拜神明一般!
太宗皇帝之后,高宗、則天女皇、中宗、睿宗……雖然繼承了天可汗的尊號,卻沒有得到四夷君長的真正認可,派來的使者也越來越顯的無禮了。
這也是李隆基下定決心,不惜調動傾國之力,也要和突厥人打一仗的重要原因之一。
‘看著吧,朕一定要像太宗皇帝一樣,成為真正的天可汗,要讓四夷君長乖乖的雙膝跪地臣服,歌頌朕的英明與偉大’……李隆基暗暗發誓!
“貴使遠道而來,可有國事啟奏?”
“回稟陛下,外臣此番來到長安城,乃是奉了我家大贊普之命,特向陛下獻上三件寶物,以示兩國睦鄰友好之意。”
“哦,是何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