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帶著自己的臣子,回太極皇都處理積壓的政務。
而白玉琦在巡視了一番[無極門]下的產業之后,也回到無極宮稍作休憩。
看似他才“出關”,可實際上他東奔西跑了好幾個月沒消停好吧!
不得不說,可能是受到白玉琦這個無極帝君,所做出的種種功績刺激。
李世民這個皇帝在處理政務時,也開始展現出大刀闊斧、積極勇進的強勢作風,頗有些跟無極帝君一較高下的意思。
得力于[無極門]煉器坊提供的傳訊牌,以及[御獸門]下飛鳥傳訊局的支持,現如今大唐的政令傳達速度百倍于以往,中樞對地方的掌控力度也大幅度提升。
而且得到了無極帝君《基業管理制》的傳承后,結合無極帝君在閑談時所提及的各種建議,李世民也大膽對大唐朝堂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例如精簡官員數量、組建秘書省,設立“主官、輔吏、文秘”三級管理體系。
同時對大唐軍隊進行改革,將府兵制升級為結合“募兵制(脫產職業兵)、征兵制(征召義務兵)、傭兵制(半職業私兵)、鄉兵制(不脫產民兵)”等制度特點的多級兵員制。
也就是中樞從全國兵員中甄選精兵,組建中樞直轄的軍隊作為主要兵力,
大唐十道每道設立一個統軍都督府(軍區),建立萬人規模的精兵軍團,再加上皇帝直轄的“龍騎軍”萬騎軍團共十一萬常備大軍。
然后家中有產的青壯男子,滿十八歲后需無條件入伍服役兩年。
服役期間,朝廷會免除兵員家中賦稅,以減輕缺少勞動力后造成的負擔。
完成兵役后可選擇成為“募兵制”下的職業兵,或退役加入“傭兵制”下的私兵團,也可以卸甲歸田成為保鄉為民的鄉團民兵,但無論是哪種身份,在國家遭遇戰事時,都必須服從強制征召重新入伍。
這種多級兵員制,已經很類似后世的兵役制度了,在大幅度提升了大唐軍隊戰斗力的同時,也減輕了國家負擔。
在這種政軍結合又軍政分離的制度下,整個大唐的面貌煥然一新,李世民的皇權開始滲入民間,不再存在皇權不下鄉的問題。
強力而高效的軍政制度一成,李世民對大唐境內的控制力度達到了一個巔峰,一下手就解決了兩大困擾古代封建王朝的問題,那就是逃民和盜匪。
由于唐初剛剛結束隋亂,李氏政權新立,境內尚未完全統一,所以精力被放在了排除外憂內患上,
對人口的統計僅僅只是粗略的估算,大量為了躲避戰亂和賦稅的人口藏匿在山野之間,這也是為什么唐初人口還不到一千五百萬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