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愚乃是大虞國著名的大文豪,被稱為大虞國當代詩壇六杰之一。
相對于其他詩壇五杰,李知愚對峴州人的意義又自不同,因為他就是峴州人!
作為大虞國最后并入國土的州,峴州的文風一直不盛,無論是科舉,還是文壇,都在大虞國“南七北八”十五周州中的吊車尾。
直到李知愚的出現,才讓峴州人揚眉吐氣了一回。
李知愚出生于峴州慶龍府南部,眉湖縣的一個大戶家中。
李家擁有一座烏堡,數千畝良田。
李知愚八歲時就獲得了神童之名,十三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十八歲就已經轟動峴州詩壇。
二十五年前,二十歲的李知愚乘船離開了峴州,前往京城趕考,第二年高中進士,會試第五名,殿試二甲第四名,乃是峴州有史以來科舉最好的名次。
中進士之后,李知愚進了內閣樞秘院。
這內閣樞秘院,就相當于陳元前世古代的翰林院,是大虞國高級官員的搖籃。
李知愚為京官三年,就以詩詞名滿京城。
但他詩壇得意,官場卻十分失意,和他同入樞秘院的同窗們,經過三年的苦熬,大都出了頭,有的進了六部,有的進了都察院,最差的也能在國子監等清水衙門找個閑差,好歹能留在京城為官。
唯有李知愚,癡迷詩詞,又恃才傲物,狂放不羈,將上下同僚差不多得罪了個干凈,三年一過,竟然被一腳踢到鳥不拉屎的邊府邊縣,做了知縣。
李知愚雖然癡迷詩詞,卻并非不通俗務,他在邊府十年,靠著政績,從七品知縣升到了五品判官!
也許是苦難讓人成長,艱苦的邊官生涯,讓李知愚的詩詞意境更上一層樓,十年邊官生涯,也讓他的詩詞名滿天下,獲得了大虞國詩壇六杰之一的稱號。
十年后,李知愚因為名氣太大,被皇帝召回了京城,進入理察院擔任正四品的左少使。
所謂福兮禍所依,李知愚邊府為官十年,不但沒有磨圓了棱角,反而在艱苦危險的環境下,脾氣變得更加執拗,性格變得更加剛硬。
大虞國的理察院,是國家最高的司法機關,負責審核全國所有的大案要案。
執拗剛烈的李知愚在理察院左少使的位置上只干了一年,就因為破壞規矩,被上司同僚聯合構陷下獄。
這次下獄的李知愚,雖然在欣賞他才華的內閣副相的干涉下,保住了性命,卻丟掉了官職。
丟官的李知愚也心灰意冷,孤身離開了京城,開始了四處游學的生涯。
丟掉官職的李知愚就像終于擺脫了韁繩的駿馬,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的放蕩不羈,自由自在,達到了巔峰,漸漸的,甚至有了大虞詩壇六杰之首的呼聲。
名滿天下的李知愚四處游學,他每到一處,都會受到當地官員學者的熱烈歡迎和熱情款待……
這些年,李知愚雖然四處漂泊,但他每隔三四年總要回峴州小住大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