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他沒有回絕,只是保證以后陳夏再有老物件可鑒賞還可以找他,并且鄭重保證這兩天梅園內見到的東西他一句也不會往外說。
應老頭走后,陳夏一想到首都、滬市這種大城市里,古董古玩更多更珍貴,可他卻沒辦法跑去收購,這感覺一下子錯過多少個億。
這真是文物販子們的一個黃金時代啊。
成名要趁早,發財也要趁早啊。
此后幾天,陳夏終于老老實實上班了,像前世一樣,他又成為了科室里的一條“咸魚”,他沒有文憑、沒有處方權。
理論上他只是一名普通工人的身份,拿著28元的低工資,臨床這塊可以干的工作真不多。
但普工也有一個好處,在沒有得到結業證書之前,不用值夜班,不用單獨上門診。
其實上班對他來說就是“上學”,沒有具體臨床任務,只要他的帶教老師任元非沒意見,他也不會妨礙到誰的利益。
沒有利益沖突,又加上他為人豪爽,經常請吃東西,科室里的同事們都樂得做好人,也就對他時不時請假抱有最大的寬容。
都快要取代顧琳成為傳染科的“科寵”了。
流感疫情肆虐了一個多月,終于在中秋國慶雙節到來之前徹底結束了。
陳夏在這一個多月時間里,通過販賣“神藥”,總共賺取了一萬元現金,外加5000多斤大米。
大米為了換取“垃圾老物件”時,幾乎都送給了各個機關的食堂。
現金則是實實在在多了出來,加上之前買房后剩余的錢已經有2萬多元了,這金額,相當牛叉了。
陳夏懷疑像他這樣的隱形富翁現絕對有不少。
比如深市特區剛剛成立,1981年就會有第一個商品房小區開售,一平米高達1000元,盡管業主大多是港燦和華僑,但同樣有一部分大陸人購買。
一套房子5萬左右,就算陳夏這樣有金手指的人都賺不到這么多錢,那些購買者是怎么賺到的?
所以說,報紙上那個東廣省養豬專業戶,第一個萬元戶只是明面上的萬元戶。
真正的有錢人,都是隱藏在水平面之下的巨鱷,是不會被外人所知道的,而且可以肯定,這些錢的來路都是不明的,都是經不起查的。
陳夏并不為自己有2萬多元錢而感到沾沾自喜,他反而有點發愁。
從1981年開始,物價馬上就要開啟飛漲模式,一直到最**的1988年物價闖關為止。
存錢是個愚蠢的做法,得想個投資辦法。
現在辦廠不是一個好時代,還得再等幾年。
1980年對于個體戶已經放松了,但那也僅限于修車補鞋這樣的小打小鬧。
真要辦廠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掛靠在集體名下,這就涉及到一個未來產權不明確的大麻煩。
廠子后來倒閉也就算了,萬一做大做強了,這廠子算誰的?好多不可描述的悲劇就會發生。
所以八十年代初,陳夏只想繼續做一個快樂的投機倒把分子。
慢慢賺錢,想個穩健的投資途徑,然后猥瑣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