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萬非常著急,他只是一個赤腳醫生出身,在縣里參加過一些培訓而己,沒有文憑也沒有什么醫師證,能有多少水平?
如果用后世最基本的“執業醫師標準”來衡量,可以說整個瑞麗都不會有幾個人達得到。
而且姐告衛生院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缺少藥品,尤其是西藥。
有的也是一些傣藥,說白了就是中草藥的一部分,另外安乃近退燒藥也有,可小娃娃已經不會吞咽了。
病人急,醫生也急,然后一起在衛生院里大喊大叫,聽得陳夏頭都痛了,他忍不住大喊一聲:
“別吵了,我是醫生,讓我來治療,趕緊把小孩抱到病床上。”
玉萬和幾個小孩家長都一愣。
還是崔院長鎮靜,“趕緊的,這位是之江省的陳醫生,那邊的醫療很先進,讓他瞧瞧絕對沒錯的。”
于是幾個傣族人又轉而求起了陳夏,但這次不敢大聲了,只是雙手合攏,向拜菩薩一樣不斷懇求陳夏。
這邊的少數民族幾乎都信佛教,把一切救苦救難的人都看成了菩薩。
陳夏從隨身攜帶的大包里拿出了聽診器,聽了一下心跳很快,心律還是整齊的,不過肺部有點濕啰音。
又拿出一個壓舌板,瞧了瞧扁桃體,扁桃體不膽紅腫,而且表面布滿了白色化膿點。
陳夏心里松了一口氣,估計是“化膿性扁桃體炎”這病,能明確病因對治療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他最怕的是熱帶引起的傳染病,那就麻煩了。
這地方什么化驗設備都沒有,想明確病因根本不可能,那樣就無從對癥治療了。
兒科又叫“啞科”,因為小孩子不會形容和描述自己哪里不舒服,一切全靠兒科醫生去詢問父母病史、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等來明確病因,這個難度那是相當高。
難度更高在醫生猜得不對時,絕對會換來家長的拳打腳踢,或者惡語相向。
兒科醫生太難了。
陳夏心里有底了,又問了父母,“小娃娃是什么時候開始發燒的?當時是什么情況?有沒有咳嗽鼻涕、嘔吐腹瀉之類的?”
爸爸趕緊介紹道:“大約是5天前開始發燒,當時娃娃說嘴巴里面疼,然后就不肯吃東西了,我們去村子里的阿普神仙那里看了,吃了點仙丹但沒效果。每天高燒不退,不吃不喝,今天娃娃就開始昏迷了。之江來的大夫,求求你救救我孩子。”
救,當然得救了,這時候不救那是會五雷轟頂的。
陳夏也沒有多說,從雙肩包里“摸出”了一盒布洛芬退熱栓,快速塞進了小孩的肛門里。
然后又拿出幾袋液體,一袋液體里化了一瓶頭孢曲松,一袋液體里化了維生素,一袋液體里化了碳酸氫鈉針。
兒科對于脫水補液有一套非常復雜的換算公式,具體要看脫水程度,兒童體重等,再采用什么先快后慢、先濃后淡、先鹽后糖的原則進行治療。
陳夏不是專業的兒科醫生,手上又缺乏急診生化和血常規報告,所以只能根據經驗用藥了,自己估計應該也是**不離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