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試第二天,陳夏一個人跑去了省城最大的百貨公司家電柜臺,現在家里人多了,事情就多,陳夏想買些家電回去。
“同志,我想買兩臺彩電。”
“沒有。”
“那給我來兩臺冰箱。”
“沒有。”
“洗衣機有沒有?”
“沒有。”
陳夏火了:“我靠,你們什么都沒有,開什么百貨公司?”
那營業員說話也陰陽怪氣來,翻著白眼說道:
“喲,我們是開不了百貨公司了,你這么有錢,這么有能力,怎么不去友誼商店買呀。到時你有本事,拿著外匯券,什么東西買不到,何必來我們這里找不痛快?”
“你……”
“你什么你,少來這里裝資本家,哪涼快哪待著去,真是的,沒事找事兒。”
陳夏被氣到了,顧客是上帝,為人民服務這些學過沒有?怎么營業員比顧客還兇?
得了,不就是友誼商店嘛,不就是外匯券嘛,老子美元有得是,現在就去。
所謂的“友誼商店”是特殊年代的特殊產物,只在大城市才有,全部都是國營商店。
六七十年代剛開始只服務外國人和外交官,后來隨著改革開放開始,華僑和港澳臺同胞的回鄉增多,慢慢就發展到了有外匯券的華國人也可以入內購買商品。
當然這個華國人可不是普通的華國人,富不富不一定,但絕對是“貴”,能拿到外匯券來消費的,幾乎都是某些貳代為主。
這時候的友誼商店里面出售的全部都是當時國內最緊俏的東西,比如家電、食品、工藝品,甚至連古董都有賣,給你發票還能帶出國門。
同時也出售一些外國進口商品,由于是獨家壟斷,價格不菲,往往只有那些老外和國內的“貴人們”才買得起。
關鍵一點啊,在友誼商店買東西不用票,這點很關鍵,圈起來歷史課上要考的。
氣呼呼地陳夏叫了一輛三輪車,“師傅,去友誼商店。”
三輪車司機一聽去友誼商店,就回頭看了陳夏幾眼,“小伙子,臨安可不叫友誼商店,叫華僑商店,一般人可進不去,買東西全部要外匯券的。”
陳夏一聽就愣了,心想差點忘了,友誼商店是不能直接用美元購買商品的,需要先去銀行調換。
但如果用官方的匯率調換太虧了,1981年國家規定的匯率是1美元可兌換1.8元人民幣。
估計是這個匯率實在太黑了,沒人愿意來換匯,所以又采用了一種“浮動匯率”,結匯的時候大概是1美元可以換2.7人民幣。
不過對懂行的市民來說,這個匯率還是太低了,所以一般都會選擇去黑市上交易,完全可以換到更多。
可是這時候的黑市基本上都是拿人民幣換美元,沒有人愿意拿出美元來換人民幣或外匯券,所以導致美元的匯率在黑市上已經給出了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