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食堂主管程大叔拎起來評估了一下,
“這兔子一只大概5斤,這野雞一只差不多3斤,按平時在價格,野兔一只1.5元,野雞一只給1元吧。”
陳夏一聽這價格,驚訝地問道:“大叔,這價格你覺得虧不虧?”
“不虧不虧,呵呵,城里同志就是客氣。”
“那就這樣,顧琳,給大叔6元5角吧。”
在第一位賣主的千恩萬謝下,第一筆交易順利完成,而且價格在當地真的不低了。
6.5元錢,在城里就是一個工人小半月的支出,在山里也許就是老農們小半年的零花錢。
后面的人聽到這個價格,心里都松了一口氣,原本大家以為這次肯定要被壓價了,想不到價格還是照常。
而且說實話,食堂程大叔有點照顧同鄉了,要是他自己收購,價格肯定要壓一壓。
現場所有山里人的出售熱情被點燃了。
野兔野雞馬上就被收光了,總共收到56只兔子,78只野雞,看來這個時代生態保護得非常好,獵人們的收獲還是挺大的。
緊接著黃麂出場了。
這種像鹿又像狗一樣的四肢動物在越州當地被稱為“老谷雞”,后來被評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屬于“牢底坐穿獸”里的一種,不過在七八十年代并不少見,也允許捕獵。
后世有一道菜“山麂冬筍煲”就是這個動物的肉。
冬筍、洋蔥、西芹,配上大蔥、老姜,蒜頭,陳皮,花椒,紅辣椒,先炒后燉,啊呀,那實在是美味啊。
只見幾個農民牽著三頭黃麂過來,黃麂不停在叫喚,看得幾個小護士都于心不忍,欲言又止。
程大叔抱起來估計了一下,“陳科長,兩頭差不多60斤,一頭大概50斤。按平時的價格,大的你給15元,小的你給12元。”
大山里的野貨價格真是低到令人發指了,陳夏也不是圣母,不壓價,也不會隨意可憐他們而漲價。
可憐了這些山民,把價格拉高,把他們的期望值也拉高了,這不見得是好事,凡事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而那些后來的收購者也是要“恰飯”的,你可憐了這個,可憐得了那個嗎?市場經濟的規律就是生意是生意,人情是人情。
陳夏也是趁動物保護法出來之前,能吃一天是一天了,以后想吃也吃不到。
至于說那兩次傳染病全國大流行,野生動物其實是背鍋了而己,最后也證明真正的傳染源其實并不是它們。
陳夏爽快地讓顧琳付了錢,“老谷雞”被工作人員拉到后面去屠宰了。
顧琳這時候看到這種漂亮的黃麂,心里也覺得有點殘忍,但她沒有開口,反正決定晚上含淚吃上三大碗。
野豬肉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不,幾個山民抬著兩扇野豬肉過來了。陳夏不是特別喜歡吃這種肉,太騷了,需要放好多調料,但既然夸下了海口也只能收了。
兩扇豬肉給了80元,豬肚另算,給了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