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德意志國的格蘭泰集團開始向歐洲市場投放了一種可以顯著抑制孕婦妊娠反應的藥物“反應停”,化學名叫“沙利度胺”。
“反應停”一經投放,立刻取得了巨大的市場反響,孕婦們紛紛選擇使用這種藥物來緩解妊娠反應的痛苦。不到一年的時間,沙利度胺風靡全球。
這期間就有德意志各家醫院、醫學院的專家教授們紛紛站臺,大吹“反應停”如何如何神奇,如何對孕婦的嘔吐惡心等妊娠反應有效等。
于是,“反應停”被大量生產、銷售,僅在西德這個國家就有100萬人服用過“反應停”,“反應停”每月的銷量達到了1噸的水平。
然后呢,到六十年代,歐洲的醫生發現服用“反應停”的孕婦,畸形嬰兒的出生率明顯上升,這些畸形表現為四肢畸形、腭裂、盲聾或者內臟畸形,他們被稱為“海豹兒”。
那么回過頭來想想,這么一個害人的藥物,當初是怎么研究出來的?那些生物藥學研究者們夠不夠嚴謹?
同樣,審批這項專利的專家們,夠不夠嚴謹?提交的實驗數據到底是真還是假?
那些醫院、醫學院的教授們又為什么會大力鼓吹“反應停”的神奇療效?
這說明呀,藥物就像一塊大蛋糕,想從中分一塊的人太多了,大家都是利益集團了,有錢大家分,有蛋糕大家吃。
說白了都是學術腐bai惹的禍,誰也不要說誰,什么中醫如何不嚴謹?西醫西藥也未必,只是相對要好一些。
陳夏前世做為一個外科醫生,當然也有醫藥代表送上門,那些漂亮的女醫藥代表一進門,就關起門來,一聲嗲嗲的“主任~~~~”就可以迷死人。
理智點的醫生就收收紅包,那些膽子大的醫生就會跟著一起去吃吃喝喝,說是去開會,其實就是醫藥代表提供的旅游服務。
更有一些醫生膽子大到可以跟美女醫藥代表去賓館一起談談人生,聊聊理想。
所以陳夏想要推廣奧美拉唑,有得是辦法,無非就是鈔票開路嘛。
很多醫療流小說都會把主人公寫得很偉光正,從來都是一本正經,其實未必的。
尤其是外科醫生,不收病人紅包,不拿手術器材回扣的真沒幾個,可以說一個沒有。相對內科醫生會好一些。
你一個醫生不拿,人家幾家大型醫藥公司贊助的學術大會就不會邀請你,水平再好又如何?不給你表現的機會。
而那些著名醫學期刊雜志同樣也不會刊登你的論文,因為你的論文無法給醫藥廠家帶來好處和利潤,人家憑什么棒你?
在醫院里同行也會排擠你,職稱輪不到你,好的團隊輪不到你,進修輪不到你。
噢回扣大家都拿了,就你不拿?你是高尚,還是準備背后捅刀子去舉報?
所以在醫療流小說,醫療流電視劇都看看就好。
從審批專家,到大學教授,再到醫院專家,每一個環節都是藥商花錢堆出來的,牢牢控制住的,不是說你一個醫生技術好可以在醫院出頭的。
真要排擠你,不給你排門診,不讓你做手術,你玩個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