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發的還鄉,也意味著八十年代大量老兵返鄉的時代到了,也意味著改革開放正在步入深水區。
這個時代,香江這邊的老兵還好,最慘的還是去了灣灣,或者后來進入了緬店的那些老兵,他們還鄉的機會就少了很多。
有些是心里有愧,因為內戰的時候殺了太多同胞,怕回來遭清算。
有些是已經年老體弱,根本無法支撐那輾轉反側的回家旅途,少數能帶讓子孫帶著骨灰歸來。。
在這個過程中,國內開始不斷敞開懷抱,不計前嫌,這種開明的態度也讓港澳臺同胞和華僑們放心了,于是港資、臺資,甚至海外華僑開始大規模投資國內經濟。
所以說改革開放,這些同胞和華僑都是有功之臣。
當然老兵是我們自己人,打死打活他們始終認為自己就是華國人,這點在他們心里永遠都不會變。
但是港島的某些“黃香蕉”,披著愛國港商的名頭,開始在國內搞風搞雨,結果到了國家困難的時候,一個個狐貍尾巴都露了出來,那就是后話了。
比如那個缺德的發明了公攤面積的人,不但極大損害了祖國利益,暴露自己是英資在臺前的代理人,是洋人的走狗。
害慘了所有香江和國內的普通市民,為他那個斷子絕孫的主意買單,成為了一輩子的房奴。
咳咳,扯遠了,請編輯大人搞抬貴手,不要和諧這個章節。
陳德發在內地待了7天,7天后返鄉,走之前做了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他出資50萬港幣,重建慶豐學校,含小學和初中,只有一個要求,將一幢教學樓改名為“陳德發樓”。
第二件事情是向越州醫藥公司再次追加666胃泰訂單100萬枚,這讓越州地區上上下下都喜氣洋洋,第一次感受到了,有一位愛國港商的作用原來是這么巨大。
這樣做的一個最重要的改變就是慶豐分廠徹底成為了越州地區的寵兒,重點保護單位,誰敢去打主意就誰死,毫不留情。
甚至連省里都派人專門下來調查,為什么一家作坊式的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能在香江爆火?能為國家創造這么多外匯?
陳夏這個時候已經在深思了,看來他在1983年必須做兩件事情了。
一件是幽門螺旋桿菌的研究必須提上議程。
澳洲的那兩位醫學家現在還在苦苦掙扎中,而且對于幽門螺旋桿菌的相關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陳夏下定決心要截胡了。
趁他們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陳夏就把后世幾十年研究后的成果拿出來,絕對可以成為“幽門螺旋桿菌之父”,這樣他的質子泵抑制劑才能產生最大效益。
第二個,老是依靠他空間里拿出奧美拉唑,隨著產量的增加是難以維持的,所以辦一家建造奧美拉唑的藥廠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生產工藝上難度不大,畢竟只是幾種化工產品的合成物,準姐夫鄭海生已經把生產工藝研究出來了,同時香江和全球的專利申請也正在進行當中。
問題就是將藥廠是建在香江,還是建在國內?
越州地區83年還沒有開放外資,政策上允不允許?
但如果建在深真,那地方天高皇帝遠,脫離了陳夏和陳淑琴的視線,肯定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