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人民醫院這次是真的出名了,因為有兩名外國醫生的加入,顧院長迅速就放出衛星,越州人民醫院要創建全省第一家國際醫院。
怎么創建?那還不簡單,CT機+洋醫生給你看病,夠不夠資格?
什么,洋醫生表示自己只是愿意加入研究團隊,而不是做為臨床醫生加入人民醫院?
可是顧院長會放過這個噱頭嗎?忽悠人華國領導可是專業的。
院長辦公室里。
陳春和陳夏充當了翻譯,顧院長笑咪咪地在做思想工作:
“大家都是醫生,做為醫生當然是要以臨床為主,任何課題研究也是要理論聯系實踐的,如果你們每天待在辦公室里,不能親自用胃鏡提取病人胃黏膜,那你們怎么能確定標本的可靠性?”
兩個澳洲醫生就陷入了沉思。
的確呀,取組織標本,選對地方是很重要的,有時候選擇部位不同,結果就是千差萬別,這一點在惡性腫瘤的組織標本提取上特別常見。
比如胃癌。
癌細胞可能就在胃小彎處,但是沒經驗的醫生提取的標本取自幽門部,結果一化驗是正常組織細胞,但過了幾個月患者因為胃癌發作死了,到時醫院是要吃官司的。
這一點做為病理科醫生羅賓·沃倫尤其明白,所以他覺得這位華國醫生說得對,只有親自取的標本才更有可信度。
顧院長看到兩個洋醫生在輕輕點頭,更是添了一把火:
“兩位既然是國外的專家,我們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求你們每周出一次專家門診就行,順便帶帶我們醫院的醫生們,這樣工作其實也很輕松的對不對,也不浪費你們的一身學識和本領嘛。”
羅賓·沃倫和巴里·馬歇爾答應了定期坐門診的請求。
這是陳夏和老丈人之前討論的結果,越州人民醫院算啥?在越州地區是稱王稱霸的,可是出了越州在省內算啥?國內算啥?國際上又算啥?
而做為發達國家出來的醫生,羅賓·沃倫和巴里·馬歇爾無論從理論知識,還是臨床經驗絕對都是走在世界最前沿的,也掌握了最新的臨床指南。
現在論文發表了,越州人民醫院的消化內科已經出名了,但怎么樣把這個名聲轉化為臨床經驗,能將消化內科的臨床水平提高到全世界一流的水平,這就是擺在院長面前的事情。
靠陳夏肯定不行,他前世只是外科醫生,雖然消化內科并不陌生,但絕對不精通。
靠宣永達主任也不行,他畢竟是部隊醫院出來,又長期處在保守封閉的環境中,說實話國外的最新指南是什么他都不知道,怎么可能提高整個科室的水平呢?
現在機會來了,他們自己人不懂,但人家洋醫生懂呀,難道真的讓他們整天躲在實驗室里?那不是嚴重的“資源浪費”嘛。
所以翁婿倆商量的結果就是讓洋醫生出門診,然后給消化內科的醫生們做帶教老師。
消化內科就這么幾種病,一定要用最短的時間內趕上國際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