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夏聽了臉一紅,“沒沒沒,暫時不能治愈,但這個藥物可以抑制乙肝病毒復制,讓它不發病,不會轉變成肝硬化和肝癌哦。”
任元非一聽,失望之余又重新興奮起來,不能治愈乙肝,但如果能抑制病毒的復制,其實也算是臨床治愈了。
病毒沒有復制,也就意味著病毒不會對肝臟產生持續的損害,不但能預防嚴重并發癥,同時還能減少傳染性,這絕對是利國利民的好藥呀。
華國是乙肝大國,八十年代保守估計,8個人里面就有1個是乙肝病人。
但乙肝用通俗的話講,又分為“大三陽”和“小三陽”。
“小三陽”指的是指表面抗原(+),E抗體(+),核心抗體(+),表示病毒復制活動及傳染性較弱。
這類乙肝患者,平時只要定期復查就行,肝功能正常,病毒復制低,不影響生活和婚姻,就像平常人一樣,也很少進展為肝硬化和肝癌。
平時也不需要治療,不需要吃啥藥,很多不良醫生和不良保健品商家就會忽悠小三陽患者進行治療,吃一大堆藥,結果適得其反,有害無利。
而如果是“大三陽”那就不一樣了,一般指的是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體(+)。
這就代表了病毒在人體內不斷復制,有較強的傳染性。
如果伴有肝功能異常,長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療,病毒復制不能控制,那么有25%可能會轉變為肝硬化、肝癌。
非常要命。
八十年代的華國還非常貧窮,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工人,都需要用勤勞的雙手去創造財富,加之華國人又特別任勞任怨,干活不要命。
這時候繁重的體力活,加上沒有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復制的藥物,這類乙肝大三陽患者是很容易就發病。
最無奈的是,這病發了,一時又死不了。
沒有生產勞動力,一邊還要吃啥中藥之類的,這年頭也沒啥醫保,反正誰家得了這種病,這家人就完蛋了,拖垮了。
所以如果能發明一種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藥物,絕對是功德無量的事情,是可以拯救無數個貧窮家庭的大好事。
陳夏也有考慮過乙肝疫苗的事情,可是他在英格蘭惠靈頓醫院期間知道,乙肝疫苗已經在1981年就上市了,這事就沒戲了。
這時候的肝炎,可以是感染科看,也可能是消化內科看,畢竟肝臟也是消化內科的一部分嘛。
所以繼幽門螺旋桿菌課題后,陳夏接下來給大姐準備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乙肝藥物的研究和臨床應用,當然這趟順風車,師父老人家肯定要搭的。
如果說幽門螺旋桿菌的四聯療法更多是為了“利”,那么乙肝抗病毒治療更多就是為了“名”。
做為華國人,對這個困擾我們國家多年的老大難問題,應該盡自己的一份力,尤其是在自己還有金手指的前提下。
任元非已經聽得熱血沸騰了,一把拉住陳夏的手,急切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