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有地區直屬的3個大型紡織廠,分別是越州第一紡織廠、第二紡織廠、縱橫紡織廠。
其實中縱橫紡織廠規模最大,原來是省直屬企業,結果效益不好了,省里就直接扔給了越州地區。
這幾個廠子加起來,有工人超過3萬人,原來占了之江省紡織業的半壁江山,在計劃經濟時代那也是輝煌過的。
結果鄉鎮企業的政策放開后,一下子就把這些國營廠給打敗了,廠子幾乎就是半停產狀態,一直要等到90年代初才正式宣布破產。
可現在不是還沒破產嘛,那這幾萬人你地區得養著吧?難道看著工人師傅們餓死?那咱們還是不是杜會主義國家了?
要說越州人的思想其實挺活躍的,并不是那種死腦筋,一定要吊死在國營廠里面,死抓著一個工人的身份放不下身段。
這不,不少手上有技術的老工人都悄悄去鄉鎮企業當機修工,這樣好歹可以賺點錢養家。
前提是不能被單位發現,一經發現就是犯錯誤的,是要被開除的。
現在是86年,不是96年,人們對國家形勢還有所懷疑,有點看不透,所以能保留工人身份還是盡量要保留的。
但這部分賺外快的工人師傅也是少數呀,紡織廠最多的是女工。
這批女工就慘了,你說去鄉下的紡織廠吧,工作崗位也輪不到他們,這外快沒得賺。
一個是86年交通不便,家住在城里,去農村上班,路上來回不便,也沒公交車啥的。
第二個則是鄉鎮紡織廠招女工,都是以周邊的農村婦女為主,大家鄉里鄉親好管理,工資也不用給太高。
請城里的女紡織工?人家是工人,這農民企業主們也不敢請,也請不起呀。
所以,這幾萬個女工就處在半失業狀態,拿著極少數的生活補貼,這么不死不活的掛著,時間長了,工人們就有意見了。
有意見咋辦?學習原來的越州藥廠唄,去鬧唄。
人家越州藥廠當年可是城區范圍內非常有名的“鬧事專業戶”,結果地區就引進了香江企業收購了藥廠。
這下好了,藥廠職工雖然從國企工人變成了外資工人,可這又如何?人家現在一個月能拿到100元的高工資。
這年頭,有錢就是大爺,管你是國營廠,還是個人廠,還是外資廠?
這個思想觀念,之江人和北方人就完全不一樣。
北方工人一聽企業要轉制了,要賣給外企了或者承包給個人,工人馬上就鬧翻天了,甚至可能還會發生群體性事件。
按他們的觀點,一定要死死守著“工人”的身份不放,當工人好,不干活國家都得養著,這種思想非常要不得。
這也導致多少代想改變東北國企困境的領導,一片心血都付之東流。
結果北方地區,尤其是當年的東北老大哥就越來越沒落,后來發現這樣下去不行了,想大力引進外資,引進南方資本,結果人家不來了。
一句“投資不過SH關”,將東北經濟徹底拉入了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