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真是一個大變格的時代。
就拿人才來說,大學生和中專生還是國家包分配的。
除了特別優秀的學生外,一般的學生都是需要回原籍去工作的。
那些大城市,經濟發達地區的學生就占優勢了,分配到好單位的機率就大了點,工資也能按時發放。
可還有很大一部分運氣差的大學生,要回相對貧窮的老家,經濟落后,沒有好單位,分配自然就輪不到好崗位了。
往往越是封閉的小地方,越是人情關系網密不透風。
好多剛畢業的大學生只能去一些瀕臨破產的企業,或者偏遠地區的縣鄉政府,不少直接被分配去當了老師。
就這樣的崗位,也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名詞:“鐵飯碗”。
后來隨著民營經濟的崛起,外資企業的大量進入,這些企業就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剛開始招不到人呀。
絕大多數人寧可抱著鐵飯碗餓死,也不愿意辭職下海,走出體制,進入市場經濟的大浪潮中去。
這種現象一直要在90年代才慢慢改變,因為很多“鐵飯碗”被打破了,大學生們要么餓死,要么改變。
對越州醫院來說,招聘并不難。
大名鼎鼎的越州醫院,現在在全國衛生系統里面都傳遍了。
醫生不但收入高,業務多,而且年輕醫生完全有機會輪流去國外或者香江進修,
不是為了這個出國公費進修名額,就有多少人想來越州醫院。
還有一點,越州人民醫院的福利待遇好,新建設完畢的職工小區,可都是公寓樓,獨立衛浴。在這個筒子樓遍地的時代,顯得非常洋氣,也非常土豪。
陳夏有野心,不愿意接收分配來中專生,這批人素質和水平參差不齊,很多都是越州當地關系戶。
陳夏要的,是最優秀、最聰明、最有闖勁的大學生,所以堅持自我招聘。
當然,做為之江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首先就要招聘本校的畢業生,這也是上級規定死的任務,這次之江醫大招聘名額占了一半,100人。
每個大學在下半學期都會定下學生分配工作,所以招聘工作都要趕在上半學期內進行。
不但越州人民醫院需要招聘人才,四季集團下屬的企業也需要招聘人才。
不過四季公司招聘的人才,就相對寬松了,
企業嘛,當然是那些有管理經驗的人才優先了,大學生剛畢業還要長時間培訓才能使用,這個人力成本太高了。
所以國慶節一過,陳夏親自帶隊前往之江醫科大學進行招聘。
以葉世榮、陳巧姑、戴寧三位總經理為首的三大外資公司,也同期進駐之江大學和之江財經大學進行招聘。
說實話,后世那種“校園招聘”是非常平常的事情。
可在這個時代,絕對是非常罕見的,一般企業你也進不了大學校園,這可是個神圣的地方。
之江醫科大學內。
越州人民醫院做為國內著名醫院,又是大學的附屬醫院,自然吸引了眾多大學生前來。
不僅有應屆生,還有許多大三大四的學生也來湊熱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