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夏聽到許瑞的驚呼,搖搖頭說道:
“目前的利潤足夠,但這么高的利潤是建立在沒有競爭對手的前提下,
等什么我們國家加入關貿組織,國內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跟霉國人做生意,到時競爭對手多了,產品可選擇余地多了,我們的利潤就不可能這么高了。”
華國人的特色,不是以提高質量和服務去競爭,就是喜歡壓價,尤其是這種勞動密集型商品。
一件羽絨服,四季公司報價130美元,國內就會有一堆公司報出120美元,110美元,反正就是壓縮自己利潤也要把單子搶到手。
沒有利潤了怎么辦?那就偷工減料唄,這也是后來為什么給人一種華國商品的質量太差的原因所在。
是華國人太笨?還是技術不行?
別忘了80年代出產的電風扇、冰箱等家用電器,很多人家一用就是幾十年,連床單都可以二三十年不壞。
這樣的質量牛不牛逼?
那為什么后來就不行了?就是因為同行惡意競爭引起。
但這一切,隨著華國加入WTO,成為世界工廠后,將不可避免。
藥廠這一塊陳夏不擔心,反正專利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
但四季小百貨公司和四季紡織公司就有可能受到極大的沖擊。
人情這東西,時間長了自然就淡了,陳夏要做的只有兩步,一個是繼續擴大生產,最大可能建立自己的原材料基地,降低成本。
第二個就是要創建自己的品牌。
四季集團旗下公司的產品可以占領霉國市場,將來也可以占領歐洲市場、曰本市場。
另外別忘了,華國本土市場也馬上就要崛起了,沒道理本國市場不去占據。
原本陳夏建立紡織公司和小百貨公司沒想著賺錢,誰知道他進入了這一行才發現利潤居然這么大。
是呀,單件利潤很小,但架不住量大呀,薄利多銷呀。
像大名鼎鼎的義烏小商品市場,一年的市場交易額超4500億元,這里面有多少利潤?造就多少富豪?
再比如位于越州的中國輕紡城,專門交易紡織品的市場,一年成交額也有近3000億。
所以四季小百貨公司和四季紡織公司大有可為,前途也是非常遠大的。
但陳夏之前一直采用低價策略,這種可以隨意被別人復制的方法肯定是不可取的,到了一定時候就要創立自己的品牌,慢慢闖出自己的天地來。
等做到有一天消費者買東西時,只認牌子,而不是先看價格,那就是成功了。
這個思路跟南瓜藤制藥廠出產的藥品一樣,給人一種印象,“南瓜藤出品,必是精品。”
這一切,廣告就是重要的一環,跟那些保健品一樣,天天給消費者洗腦,時間長了效果自然就出來了。
現在才1987年,留給陳夏的時間還有,并不是火燒眉毛了,提前布局就能領先一步,就是步步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