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夏前往曰本的理由非常正當,因為他要去參加曰本最大的藥企,武田制藥的股東大會。
做為擁有15股份的個人大股東,陳夏這一票,對董事長的改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初陳夏收購這些股份的時候,對武田制藥的承諾非常明確,
他只投資,只要分紅,不主動參與企業內部管理或者武田制藥內部的派系斗爭。
別看曰本人出國時是非常團結一致的,其實他們內部的派系非常多,互相搞些齷蹉的事情是常見的。
內卷,絕對不是華國企業內部才有。
陳夏的到來,受到了武田制藥的董事長,噢,人家叫會長,武田信之郎的熱烈歡迎。
1992年的曰本經濟非常不好,
隨著股市和房市大泡沫的破裂,整個國家都陷入了經濟停滯狀態,許多公司紛紛破產倒閉,艱難維護住局面的那些企業,股票也是一落千丈。
這包括武田制藥也遇到了一些麻煩,盡管他們在華國投資的,主要生產高血脂藥物的越州藥廠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也難以掩蓋武田制藥在曰本國內投資失敗的事實,尤其是房地產的崩盤,差點將武田制藥給拖垮掉了。
武田信之郎好好的藥企放著不做,居然將公司資金拿去做房地產生意,想著薅一把羊毛。
結果房產崩盤,武田制藥反被別人薅了羊毛,給公司造成了重大損失,一下子就被董事會給問責了。
這次反對派更是直接提出了不信任案,要求重新選舉新的董事長。
武田信之郎控制著約30的股份,遠未過半數,想要保住董事長寶座,武田家想要繼續控制武田制藥,必須要拉攏21的票數。
而陳夏一個人手上就有15的股份,是雙方積極拉攏的對象。
說起來也是悲劇,
聽聽這個名字,“武田制藥”就明白了,這個藥企原本是武田家族創辦的,那么毫無疑問,武田家族應該有完全的控股權才對。
當時的創辦人,老武田有兩個兒子,當時也是老頭心軟了,就分給了大兒子35的股份,小兒子20的股份。
想著兩個兒子超過55的股份,兄弟同心,完全可以控制自這個家族公司。
結果悲劇了,小兒子拿到股份后,就聯合其他股東,想將大哥趕下臺,讓他做董事長。
經過一番內部斗爭,雖然小兒子沒有成功上位,但從此與大哥家的關系也就水火不容了。
兩兄弟再也無法合作,各自帶著一群小弟,成為了公司兩個派系。
經過數次股權變更,到了武田信之郎這一代,他手上的股份只剩下了30,而另一支武田洋井的手上股份是16。
股權的分散,對武田信之郎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是他手上30的股份還是最大的股東,但壞處就是必須要聯合其他股東組成“聯合政府”,然后不得不讓出一些利益給別人。
兄弟相爭,便宜了像陳夏這樣的外人,你們說老武田如果地下有知,棺材板還蓋不蓋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