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院線也有自己的優勢。
那就是在霉國影視圈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
在霉國你想投資一部電影,會被坑死,明明票房很高,最后一算賬,說是虧損巨大。
這一點,全世界所有的投資商都吃過虧。
陳夏雖然是重生者,重生前也對美劇和電影非常感興趣,印象中也有不少爆火的電影。
可是這些爆火電影,幾乎都是“八大公司”出品,他們已經壟斷了這一行業。
陳夏如果投資影視公司,劇本你就挑選不好,好本子不會拿到你一家小公司手上。
就算看起來像是好本子,你拍出來就一定能賺錢未必吧你大撒幣大撒錢,請了名導名演員來,最后虧得吐血,這事情在好萊塢并不少見。
想想吳宇森拍風語者花了12億美元,最后票房只有3000萬,差點害得米高梅當年就破產。
后來這個坑貨跑到國內來,拍了一部赤壁,讓內地一線明星給港臺的三四流小明星當配角。
這種歧視內地人的行為也算了,最后票房和口碑更是一塌糊涂,巨虧。
最后為了保住國內某座山雕的名聲,票房造假得非常歷害,看起來是不賺不虧,其實是虧到了羅馬尼亞為止。
所以那些美娛小說的主人公是真歷害,陳夏自認為做不到,他也沒有王八之氣,讓人納頭就拜。
但手上有院線就不一樣了。
院線是重資產,你建影院劇院是一大筆錢,你購買設備是一大筆錢,還要日常維護和定期更新,還有人工開支,宣發開支,水電開支等等。
運氣好,遇到爆火的電影,那就賺錢了。
可是運氣不好,遇到淡季,或者坑貨電影,你一場電影就幾個觀眾,那就是虧大發了。
后世很多粉絲,為了支持自己的愛豆,每一場電影都會買票,最后觀眾只有幾個人,電影院還不得不放,那就是虧虧虧。
不像影視公司,到時賺錢了是自己的,虧本了就是投資商的,反正他們是一本萬利。
但投資院線有一個最大的好處。
在霉國,院線和影視公司是強制分開的,不能全產業鏈一條龍發展。
所以你電影公司再牛逼,你的發行能力再強,你手上沒有院線,你電影想上映,就必須要院線的臉色。
人家院線也是要評估過的,你這部電影會不會爆火有沒有商業價值
你有名導名演員又如何誰能保證自己一定是票房神器票房毒藥一大堆好不好,哪個巨星沒做過賠本貨
院線會根據評估,再決定給你準備多少排片什么時間段宣發是不是在顯要位置等等。
院線支不支持,其實也相當大的影響了你電影的票房。
所以陳夏如果手上有一線院線,可能利潤不會太高,但至少這個利潤是他能掌握的,不容易被別人坑。
而且最關鍵的是,他手上有院線,那他,或者說許媛就是好萊塢的一位大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