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方面,貴族院議員絕大多數由華族構成,其中30歲以上的公爵和侯爵為當然議員,伯爵、子爵和男爵議員則在擁有本爵位的30歲以上人員當中互選產生。其中伯爵議員定額18名,子爵和男爵議員定額各66名,任期七年。按慣例,貴族院正副議長、宮內大臣、宗秩寮總裁只能由華族出任。在明治、大正時代,由于內閣總理大臣由天皇指定,因此多數內閣總理大臣都是華族出身,其中著名者如伊藤博文、黑田清隆、桂太郎、西園寺公望、近衛文麿等。作為德川宗家當主的德川家達也曾受天皇之命組織內閣,但由于家族會議的反對而拒絕了天皇的命令。
在榮典方面,華族爵位世襲。所有華族均保有宮中席次,華族的地位究竟有多高呢?以最低等級的男爵為例,其宮中席次在貴族院和眾議院議員之上,更高于高等官三等者。高等官三等相當于今日的陸軍大佐、地方裁判所判事、駐外使館一等書記官或內閣、各省書記官。
在教育方面,所有華族子弟均有進入學習院學習的特權。將來只要成績在學習院中能排到中等以上,便可以進入全日本第一的東京帝國大學。成績靠后的學習院學生也可以進入京都帝國大學學習,而普通人為了考入這兩所大學則不知要經歷多少年的煎熬和努力。
此外華族們還組織設立了華族會館以加強彼此間的交際,德川宗家當主德川家達常年擔任館長一職。
1947年,根據新的《日本國憲法》,華族制度正式廢除。據統計,當時有爵位者包括:公爵17名、侯爵38名、伯爵105名、子爵351名、男爵378名,共計889人。
華族制度雖然廢除,但舊華族卻仍舊非常活躍。
可以確定的是,華族仍有不少后裔活躍于政、商兩界,其中細川家當主甚至出任內閣總理大臣,龜井家當主父女也分別擔任著眾議員和參議員。此外“華族會館”也并未消亡,以“霞會館”(因地處霞關得名)的名稱繼續存續,擁有數百名會員(會員身份受限)。霞會館占地五千坪(約一萬六千多平方米),1968年建成34層的高層建筑,當時為日本第一。
霞會館的成員,必須是男性當代家主,而且需要得到其他成員的認可。舊華族之間的聯絡,代表了一個上層圈子。
在本書中,如果陶知命不是以上田家婿養子的身份,以名正言順的道路和上田夏納生下兒子,而是生個兒子直接姓上田,是不符合規矩也不會被承認的。
所以這里面產生的信息差,各家都難以想象上田正裕是愿意主動放棄這個圈子的,從而對上田太郎這四個字產生了過分聯想。
【總結】
寫這個題材雖然可能給大家帶來新鮮感,但也無形中有了這種門檻,實屬無奈。
只能說,我盡量平衡劇情推進和背景解說方面的分寸。
其實我也不想做謎語人啊,只不過正文里巴拉巴拉講解總覺得有問題!
這次先跟大家分享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