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許多人想象不同,飯圈文化在組織性上并不盲目,反而因為對偶像的愛,形成極大的向心力和行動力。
它的內部有嚴格的等級和分工,粉絲們各司其職,為偶像做各種工作。唯一與一般公司不同的是,大多數基層粉絲沒有工資可拿,還得往里倒貼。社交網絡對粉絲有著精準操控,進而形成全面剝削,壓榨著粉絲的時間、勞動、錢財乃至身體。
如果一個團體的方向是錯誤的,那么它組織性和向心力越強,就會在歪路上走得越遠,破壞力也越大。
飯圈的體系從不單純,在日常行動中,飯圈也有相當嚴密的戰術,甚至形成巨大的精神控制。
比如在引導粉絲罵戰時,為讓自家粉絲更有凝聚力和戰斗力,高級別粉絲就會有意采取虐粉,以各種貶低性話語刺激自家粉絲,驅使他們更加瘋狂地投入精力與財力。
為實現這一目的,他們不惜對部分自家粉絲進行各種污名化,打榜不努力、捐錢少、應援不積極的粉絲,會遭遇歧視、圍攻甚至網暴。
國內的飯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借鑒棒子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誕生早期的偶像產業和飯圈文化。三大娛樂公司和三大娛樂頒獎禮相繼誕生,電視臺也推出各種打榜類節目,漸漸形成偶像體系。
粉絲們為應援各自偶像,開始以專屬的顏色、名字、官方周邊來區別陣營,形成飯圈文化。
偶像打造采用的是練習生模式,藝人悶頭練習幾年后,再以比賽等方式出道,一出道就是成品,儼然一條工業化流水線。
同時也因為這種偶像周期,所以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商業變現。每個人要繳納年費,同時與藝人背后的資本方沒有任何關系,也很注重對偶像的隱私保護,在應援方面強調禮節。
但如果將飯圈文化歸咎于棒子國,那多少冤枉近鄰。因為棒子國雖然經歷過飯圈文化的狂熱期,直至今天仍然存在許多暗面。但整體來說人家娛樂產業的進步仍然肉眼可見。
早在十年前國內娛樂資本就已發現,那樣打磨一個能唱能跳的偶像組合,不但耗時長花費大,而且存在極大市場風險。
即使是相對周期更快、標準化程度更高的棒子國練習生模式,在許多人看來都太過麻煩。反倒是參加選秀綜藝和拍電視劇,不但簡單還能將藝人的商業價值快速變現。
也正因為這一思路,才讓一眾才藝平平、既沒唱功又沒演技,難覓代表作的小鮮肉走上前臺,成為資本的選擇和流量擔當。以前的明星是先有作品再有人氣,流量明星恰恰相反,先有流量再談其他,而流量何來?
靠的是粉絲們的精力與財力支撐!
視頻平臺兼具專業制作能力和互聯網強大資本,也因此擁有更大的話語權。所以平臺可以摒棄過往效仿海外娛樂造星產業的做法,摒棄經紀公司主導的傳統,獨立完成偶像的制造和飯圈文化的推進。
這是一條全新的道路,但顯然不是一條正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