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年通貨膨脹就開始,那個時候的貶值速度大概是一個月貶值一倍,或者兩個月貶值一倍,然后到2003、2004年的時候,它就變成了一個禮拜一倍,再到2006、2007年的時候,最瘋狂能達到一天一倍,甚至是一天兩倍。
金先生無奈道:“你無法想象當時拿津元當工資的百姓怎么生活,太恐怖了!”
“那段時間每次有顧客要進商店,老板會先把門關上,說對不起,我們正在整理庫存,實際上他們是在改商品的定價,他們需要跟著黑市的匯率進行調整,才不至于賠錢。”
“政府出臺政策控制價格,下面的商店老板也有對策,你規定商品不能超過某一個價格,但人家不能賠錢啊。”
“他會控制自己的上架商品,諾大個超市,老板會在貨架上先放一卷手紙,再隔著四五米放一盒牙簽,再隔五米放一塊肥皂,他就放這三樣東西,今天賣沒了,就不賣了。賣越多虧越多,不如不賣。”
“實在不行就回去找酋長!”
“津巴布韋最大面值的錢是2萬塊,棕色的一張錢,那2萬塊能在我媽的商店買什么呢?或者咱就說100張2萬塊,也就是200萬這一捆錢能買什么呢?
“只能買一雙襪子!”
想象一下非洲兄弟進去后,他買一圈東西,要付的錢根本數不過來,點鈔機都點不過來,用秤去稱,用尺子去量,都太費事兒。
當時大環境不好,非洲人也真的是沒錢,沒路可走,我們家商店里小偷小摸的情況就會多一些。非洲有很多非常可愛的胖媽媽,體型偏胖,走起路來一晃一晃像企鵝。然后這些大媽媽,會利用她們的體型優勢,到店里面偷東西。
那怎么辦?
在這邊開商店的人都很聰明,會在門口弄一個很高的門檻,類似古代的那種,黑人不知道這個門檻是干嘛的,傻乎乎就邁過去了。
到店里就開始往衣服里面塞東西,往腰里和腿里夾東西,出來時,一跨門檻,就聽著噼里啪啦,東西往下掉。衣服、手套和襪子之類的掉下來,還算正常。
最奇葩的一次,咣當一聲,一個盆掉出來……
丁旭也是醉了,據說津巴布韋這個國家貧富差距巨大。對于普通的津巴布韋人來說,一個月的收入大約是150~200美元,相當于一千多人民幣,交完每月例行的水電費、房租和孩子的學費后,基本上只能剩下二三十塊的閑錢。
一袋10公斤的玉米粉大約是7美金左右,往往是一個家庭半個月的口糧。除此之外他們還會買一些蔬菜配著玉米粉吃,只有個別時候能吃到肉。在津巴布韋,這樣的底層人口大約占到了30%-40%。
正常的情況收入尚且只夠糊口,那么可想而知在籠罩全國的通貨膨脹之下,普通人的日子會過得更加艱難。
不過即使是在困難時期,窮人也不至于餓死,因為除了現代國家體系,這里還有一套從古流傳至今的酋長制度。
這個民族文化不光是在津巴布韋,整個南部非洲好像都有酋長文化。每個非洲本地人,都有一個自己的老家。祖輩是從這個村子里出來的,但他自己可能都沒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