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好奇那隨筆內容的,湊到近前或默讀或搖頭晃腦的念誦。
“咦”
一個正挎著菜籃子大媽,原本正和同伴討論三千兩賞銀的事兒,不經意間聽人念了幾句,不由奇怪道:“這是什么東西,怎么連我都聽得懂”
她斗大的字不認識幾個,讀書人寫的那些文章別說是看懂了,聽著都跟天書似的,今兒倒難得遇見一個能聽懂大半的,于是不自覺的豎起了耳朵。
聽她這么說,同伴也好奇的聽了幾句,然后同樣驚訝道:“這真是讀書人寫的”
“也算不得正經讀書人。”
因發出類似疑惑并非少數,就有個秀才不耐煩的回道:“薛家是皇商,就是做買賣的不過這隨筆,本也都是隨便寫寫,用不著引經據典的。”
其實后面的解釋純屬多余,眾人聽說是商人寫的東西,也就都釋然了。
隨著時間推移,聚集在此的路人越來越多。
后面的人擠不進來,就央前面的讀給大家聽,結果倒真有好事之人,在那處刑臺前搖頭晃腦的大聲誦讀起來,而這又進一步促進了人潮聚集。
按照焦順定下的調子,薛寶釵主編的這篇隨筆,頗有后世爆款文的資質,且又在盡量貼近白話的前提下,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
再加上所描寫的,主要都是普世的親情與孝道,自然引發了極大共情。
故而每每讀到梅家退親時,都會引發無數的憤慨與謾罵。
就這么鬧哄哄到了巳時上午九點前后,就見幾個年輕學子擠到近前,二話不說,上手就去撕扯那些隨筆。
結果剛扯下兩三篇,就被圍觀百姓給攔了下來。
面對眾人的責問,他們大聲疾呼道:“這些東西都是胡編亂造的,諸位千萬不要受此蒙蔽梅翰林乃是為了大義,才”
“怎么是胡編”
然而不等他們喊完,就有人反駁道:“是人家兄妹和睦是編的,還是那小官人去收賬讓人欺辱是編的那人家孝敬父母總不能還是編的吧”
有書生忙更正道:“我們是說他抹黑梅翰林,如今誰不知梅翰林乃是道德楷”
“快
得了吧”
有人拆臺:“他要是有膽子,怎么不去找釁那工部的焦祭酒,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的,還有臉自吹自擂我呸,真特娘不是個東西”
“是啊,我瞧這上面還說,那姓梅的沒考上進士的時候,還得了人家不少的恩惠,如今為了名聲把人家騙到京城里,又中秋時大張旗鼓的退親,這不是忘恩負義是什么”
“我看分明是畜生不如”
“是啊、是啊要真為了什么大義,干嘛千里迢迢把人家騙到京城來退親”
“人家小官人的母親還病著呢,虧他有臉說什么大義”
幾個書生被罵的亂了陣腳,去兀自在大聲爭辯道:“諸位不要受了奸人蒙騙,梅翰林受人薛家恩惠的事兒,分明就是子虛烏有胡編亂造”
“可是這什么隨筆,不是人家寫給自己看的嘛他自己糊弄自己干嘛”
“是啊,我聽說這東西是被大理寺的人偷了,為了換銀子才貼在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