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書友們,收藏已經跌至兩位數了,大家給點推薦票啊!嗯,月票當然更好。
姜余停頓了一下,走到門口左右看看,發現沒人才松了口氣。
他繼續說道。
“我覺得這個分數線必須要統一,如果因為京城就需要特殊照顧,那本身就是非常不公平的。”
“那些開國老干部,英雄烈士的子孫后代可以在其他方面給予特殊照顧,但絕不能在教育上面妥協。
“那樣只會讓國家的權力過于集中在某些階層的手里,蘇聯就是前車之鑒……”
……
姜余本身就是農村出身,他深切的知道寒門學子的不易。
那些在農村的同學,家里窮,沒錢買課外輔導書,還要經常回家干農活。
哪里有資格跟那些城里的同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他們往往會趁著業余的時間多讀點書,多寫些試題……
在城里讀書時,他們膽怯害羞,甚至有些唯唯諾諾,很難發揮出語言優勢。
尤其是外語,更是農村孩子們的噩夢。
為此,姜余感觸頗深!
從學習外語的時候,他就很納悶,學這個玩意到底有啥用?
咱又不出國!
實在是百思不得其解?
就算是體育也很好理解,這也算是個防身保命的基礎。
農村孩子們的頭腦并不是天生就比城里人差。
他們只不過是沒有太多見識,沒有太多的渴望。
加上從小養成的抗拒心理,對這些語言和文藝教育非常排斥。
他們從小就被教導,“學習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那個英語是啥玩意?”
“學不好,應該沒問題吧?”
“反正老子數理化強,怕個鳥。”
………
而今的教育體制,把外語強加給每一個學生,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一個體育尖子生學外語干嘛?
難道要把他送到國外培訓?
一個理科尖子生學外語干嘛?
難道要把他送到國外研究院?
一個藝術生學外語干嘛?
難道要給他換國籍回國撈錢?
………
外語只是工具型知識,絕大多數人根本用不到。
它其實就和音樂、美術等一樣,是一個天賦型技能,不應該強制要求所有人都點亮。
本來國內的眾多的教育課程就把學生壓的死死的,現在又讓一個外語嚴重的壓縮了學生的時間。
國內其實并不缺乏外國語學院和翻譯人才。
就讓他們為國家做貢獻,難道就不可以嗎?
漢語言編程的翻譯軟件已經快完成了,人工智能的同步翻譯還會遠嗎?
該適時降低高考英語的分數了,外語怎么能和國語同等重要呢?
北美大街上,隨處可見的流浪漢,也可以說一口流利英文,但那又有什么用呢?
而棒子國、樺國等國的無數人卻要為此花費幾年、十幾年時間去點亮本就不是人生中必備的技能。
國家拿英語水平當作評價一個人成就和能力的標準,就是為了能夠融入西方嗎?
這本身就是在放低姿態,刻意去迎合西方文化,國家都這樣干,怎么能怪某一些人高看西方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