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也受到了不錯的效果所以每當蘇小暖和他起爭執,為什么每次都是自己輸嘞?
原因就在于周遠是重生者,對電影行業,雖然他是半路出家,但卻有很深的理解。
知道后市的觀眾想看什么,不想看什么,更知道什么樣的片子才能受到普通大眾的歡迎。
也更能送審,或者說獲得審批,不被積壓。
其實后世的很多影視公司一開始做的很好賺了,很多錢公司發展的特別快。
后來因為業務大佬,或者說超前了,更因為公司賺到了錢,從老板到員工,很多人開始懈怠。
對藝術,對拍影片沒有最早的那種敬畏之心,所以慢慢的拍出來的影片,從開始的受歡迎到慢慢的受到冷落,最后徹底的涼涼。
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也是一個由盛轉衰的必然現象。
因為付出的少了,思考的少了,故事里的內涵少了,所以受觀眾的冷落也就正常。
隨著文化素養,生活水平的提高,觀眾的審美水平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他們不單單需要一個好的故事,還需要有內涵,有讓人思考的那種故事內核。
往往周遠經過思考和編輯,經過西山弄出來的故事,里面就有這種東西。
往往正是這種東西,才能打動觀眾的心,讓觀眾體會到影視以外的東西。
這是周遠意外的收獲,也是觀眾意外的收獲。
隨著他們公司的發展壯大,拍的片子越來越多,周遠他們這些主創人員,也在不斷地進步。
從開始對影視業粗淺的理解,盲目的追求票房或者說數量,到后面開始沉淀,開始思考。
開始覺得不僅僅是為了賺錢,還有肩負更重要的力量,還有更大的責任。
就像周遠告訴她的朋友,寫小說的小趙一樣。
他對小趙說:“兄弟,你寫網絡小說寫了多久了?”
小趙數著指頭算了算說:“三年多了,可惜由于領悟水平低,缺少天賦,到現在寫出來的東西依然撲街。
都沒有幾個人看,更沒有什么評價,就算有評論,都是一邊倒的噴。”
小趙說完,長長地嘆了一口氣,滿臉的傷感,每一樣工作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希望體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寫網絡小說也是一樣,本身就想有人讀,有更多的人支持。
可小趙覺得自己洗出的東西寄沒多少人,都更沒有多少人評論,整個就像石子投進一口枯井,沒有激起什么波瀾。
這讓他很迷茫,也很彷徨,不知道接下來該怎么做。
要怎么寫才能受到觀眾的喜歡?
這時候周遠就知道啦,他知道自己的朋友為了寫好小說而困擾。
于是特地打電話把他叫過來,殷切的對他說:“首先你要調整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