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年前就想好了。
比如手機制造產業配套。
這事,說白了,就是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自己干。
一部手機,組成的元器件多了,除了芯片,還有電池,外殼,天線,耳機,外部揚聲器,等等。
這才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而這個產業鏈,注定是諸多廠家協作產生的結果,全都自己干,那是開歷史的倒車,既不科學,還吃力不討好。
至于找誰代工……
其實這個時候的選擇,遠比后來要多。
原因很簡單,當下的芯片代工,還沒發展成后來那樣,技術差距那么大。
這就像飛機制造。
飛機剛剛發明出來的時候,可以說是個國家就能制造,可慢慢的,門檻就起來了。
就以戰斗機為例。
第一代戰斗機,很多國家可以造,到第二代,能造的少了很多,再到第三代,鳳毛麟角了,雙手數得過來。
再到更高的第四代,第五代,完了,越往上越沒,連五常國家都玩不起了。
芯片的發展,其實也是一樣的。
芯片,不論設計,還是代工,又或者,制造需要用到的設備,如光刻機,一開始,玩家都很多。
說設計就ARM,說代工就三星臺積電,說光刻機就ASML,那都是后來的事。
說白了,現在技術難度還沒那么高,玩設計的多,玩代工的更多,光刻機領域,ASML也還不是老大。
具體到代工領域,目前,除了大名鼎鼎的臺積電,三星,還有聯發科,中芯國際。
國內,九零八工程誕生的華晶,九零九工程誕生的華虹,其實都沒問題。
因為現在就是九十納米工藝。
芯片,也遠不像后來智能手機時代,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這些代工廠家中,臺積電,三星,聯發科,都被淘汰掉了。
一來這些廠家沒那么好合作。
二來跟這些廠家合作,也只是單純給人送錢。
關鍵送出去的錢,人家發展出更好的技術,回頭還不一定給你,回頭,人家還卡你脖子。
從這個角度出發,中芯國際,也不是最優解。
誠然,中芯國際這個時候很強,四條八英寸生產線,一條十二英寸生產線,不但代表國內最高水平,同時也是全球排行第三的晶圓代工企業。
但是,這里面不確定因素太多了,其與臺積電的重重糾葛,使得合作也好,投資也罷,都不是那么的保險。
反而是國字打頭的華晶,華虹,雖然技術不是那么先進,但是,靠得住。
至少合作積累的經驗,研發的技術,屬于自己人,不虞被卡脖子。
而這兩家里頭,陳遠傾向于華虹。
華虹,總部位于魔都,是九五年九零九工程的產物,當時投了一百億,合作對象,日本NEC。
相比九零八工程誕生,吃了很多虧的華晶,華虹不論在技術上,還是市場上,都有著顯著的優勢。
關鍵是夠用。
要不然,再怎么國字打頭也白瞎,因為留給傳統手機的時間不多了,沒時間慢慢從頭開始。
……
時間切換到公元紀年。
這是零五年三月的第一天,這天上午,陳遠在涂方等人的陪同下,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