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若能截下這批錢糧,不僅能能叫自家兄弟果腹,更能救濟災民,一舉兩得。如此好的機會,錦帆怎可錯過?
錦帆見安懷王正氣凜然,談吐不凡。不像是甚么貪官污吏,便問他身份若何。安懷王坦誠自己太子身份,錦帆仍不肯相信,安懷王遂取出御賜劍印,皆有先斬后奏之權,錦帆等眾這才作罷。
但他們仍不肯放過到嘴邊的肥肉,逼迫安懷王交出這滿船錢糧,便可放他一條性命。安懷王卻寧死不屈。錦帆見他有這般氣節與豪勇,不似尋常官員,心想或許他真能幫助災民。畢竟發放賑災錢糧只能救一時之急,若是這庸梁府的貪官惡霸不除,當地的百姓便一日抬不起頭來。
而以錦帆的勢力,水上還能作主,但若要與官府及當地督府軍作對,便是以卵擊石。
萬般無奈之下,錦帆只能選擇相信安懷王,便力排眾議,不僅率領手下弟兄向驚擾了安懷王并殺害他許多親信致歉,還表示愿意化妝為隨行侍從,暗中保護安懷王進入庸梁境內,以防那些居心叵測之人被揭穿后孤注一擲,魚死網破。并且在事后,錦帆一人承擔先前的所有罪責,任憑安懷王發落。
但錦帆同時也表明,倘若安懷王不能履行自己的諾言,還庸梁府百姓一個公道,哪怕被朝廷追殺到天涯海角,他也會親手解決這太子爺的性命。
安懷王聞言大驚,被錦帆的氣魄折服,敬佩不已。又覺此人五官端正,豪氣干云,通人情,曉事理,全然不似打家劫舍的奸邪小人,亦非行事魯莽的江湖人,竟破天荒的應下此事,帶著錦帆一路明察暗訪。
幸賴錦帆在這一帶的百姓之中頗有名望,使得安懷王收集證據十分輕松,他也間接感受到了“錦爺”的好名聲,對錦帆贊賞有加,十分喜愛。事實證明,在后來的諸多變故之中,也幸得錦帆暗中保護,才讓安懷王屢次脫險,成功懲處了那些借著天災,大行**,中飽私囊還企圖謀害太子,膽大包天的貪官污吏。
庸梁府除卻心頭大患,賑災銀兩也很快發放到了災民手中,持續多年的災情竟在短短數月之間便得到改善,百姓普天同慶,歡呼雀躍,高呼青天,足見庸梁府官員是如何的失職。
安懷王離開庸梁府的那一日,百姓們夾道相送,泣不成聲。而錦帆也履行了自己的諾言,散盡錢財,遣了諸多兄弟,孤身一人來向安懷王負荊請罪。可安懷王對他喜愛有加,贊他忠勇無雙,乃是少有的人才,便赦免其罪,反將錦帆收在身旁做親信侍衛,已然多年矣。
因錦帆忠誠不二,武功高強,安懷王時常封賞。但錦帆卻分文不用,皆封存入庫,只留每月俸祿。行事低調,從不顯山露水,藏在暗處,就連狄挽鳳等人也不知其底細。以此來暗中保護安懷王的安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