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應該是虎丘,那么寒山寺應該就在附近了。”
郭宋話音剛落,遠處寒山寺便傳來了悠揚的鐘聲。
“咚——”
船隊加快了速度,向吳縣縣城駛去.......
蘇州是這次郭宋南巡的重點,它在江南稅賦最高,人口最多,面積也最大,唐朝時的蘇州包括今天蘇州、上海、嘉興等地,北到長江,南抵杭州灣,西到太湖,地勢平坦,河道縱橫,土地肥沃,是整個大唐最重要的稻米產地之一。
另外,劉采春的娘家也在蘇州,他父親、叔伯、姑母等等數十口人,不過郭宋沒有時間陪劉采春回娘家,他便讓妻子薛濤代表自己前去劉采春的家中拜訪長輩。
可就算薛濤前往也是大事,薛濤可是晉王正妃,在很大程度上,她已經被天下人視為皇后,她單獨出行的動靜并不比郭宋出行要小,地方官事先要去安排,劉家要進行準備,雖然不是大肆鋪張,但至少要保證安全,要有最起碼的接待條件。
不過劉家伶班在長安演出取得巨大成功,使劉采春的父親賺的缽滿盆滿,而且郭宋迎娶劉采春為妾,給了劉家五間西安門外大街的店鋪為聘禮,使劉家每年都能獲得豐厚的收益,現在的劉家在周圍十里八鄉也赫赫有名的大戶。
薛濤帶著幾個姐妹在蘇州住了一天后,便在數百騎兵的護衛下,乘船前往吳縣南面的松陵鎮,劉采春的娘家就在松陵鎮上。
郭宋則在蘇州刺史蕭建的陪同下巡視市場和鄉村,郭宋到各地巡視并沒有明確的目的,他巡視的本身就表明了一種態度,既是對江南各地進行安撫,同時也是對江南宣誓權力,是促使江南各地歸心朝廷最有力的手段。
郭宋來到城南運河碼頭,這里是吳縣商業最集中也是繁盛之地,周圍有店鋪上千間,小到針頭線腦,大到糧油布匹,這里應有盡有。
郭宋看見一家店鋪的牌子上寫了一個鹽字,蕭建連忙解釋道:“這是官營的鹽店,整個蘇州有官營鹽店四十七家,分布在各縣各鎮。”
郭宋笑了笑,來到鹽店內,有二十幾人正在排隊買鹽,他問一個老者道:“請問老丈,這里的鹽怎么賣的?”
“有兩種鹽,細鹽一百四十四文一斗,粗鹽六十文一斗,到處都是一個價。”
“那以前呢?”郭宋又問道。
“以前細鹽三百五十文一斗,粗鹽沒有賣,現在有粗鹽賣了,還便宜,對貧窮人家是一種照顧啊!”
郭宋隨即離開鹽店,孝蕭建連忙跟上來,他解釋道:“從前鹽價是高了一點,主要是要養地方軍,還要建造戰船,江南其他稅賦都很低,商稅只有五厘,和朝廷一樣,田稅是每畝五合稻子,戶稅最多也只有一貫錢,軍隊和官府的各種開支也主要靠鹽稅。”
郭宋很清楚鹽稅中的巨大利潤,三百五十文一斗,這里起碼有七成是鹽商的利潤,不過郭宋并沒有說破,過去的事情他不想追究了。
“長安有粗糧、粗布、粗鹽的官方直供店,這里怎么只有官方的鹽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