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他這些年闖蕩江湖的所見所聞,大夏朝廷各地的糧倉其實都沒什么存貨。不止一處的糧倉甚至干脆就是空的,連老鼠都能餓死的那種。
要是真發生什么天災**,到時候能夠開倉放糧的地方,真的不多。
當然,這些年他所走的地方,大多也是不怎么繁華的地區。尤其是云州各地,原本就不是產糧大省,甚至于經常需要從外地調撥糧食的。糧倉空著,倒也不足為奇。
只是,不知道以富庶著稱,號為“天下糧倉”的荊揚二州,情況又是如何?
潘龍暗暗決定,接下來去廣陵城的路上,就要順路看一看揚州各處糧倉的儲備情況。
結了食宿的費用,他走出客棧,正打算離開衡陽城,突然聽到了一個有點耳熟的聲音。
這聲音正是昨天傍晚那位高談闊論的書生,只是和昨天那帶著幾分酒意的話音不同,此刻他的聲音顯得嚴肅認真,很有幾分正人君子的味道。
潘龍好奇地循著聲音走去,來到了一間小小的學堂外面。學堂里面,七八個孩子正在那書生的帶領下讀書,讀的卻不是大夏官方規定的蒙學教材,而是一篇談做人立身的散文。
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勤以修身、儉以養德》,作者不詳,只知道是戰國時代墨家學派的文章——墨家排斥名利,著書立說從來只以“墨”為號,不留作者。
那時候,儒門講德行、墨家**度,都是天下著名的學派。只可惜后來大夏建立,儒墨兩家都在被掃蕩之列,兩派的文章自然也就進不了大夏官方的教材,漸漸便散失了很多。
潘龍沒料到,竟然會在這小小的衡陽城里面,見到一位以墨家文章作為教材的讀書人,不禁有些好奇。
他潛行進入學堂,卻見旁邊的書架上還有許多文章,其中有不少諸如《大愛無疆》、《選賢論》、《以儉立身》……這類闡述墨家學派思想的文章。
這個書生,赫然是一位罕見的墨家門徒!
潘龍沒打擾他們,離開了學堂,在附近找了個剛開門的飯店,點了一份早點,向店小二打聽這學堂的情況。
一問才知道,原來這位名叫存真先生的書生,竟然還頗有名氣!
此人姓劉名端,字存正,乃是衡陽才子,曾經前后應過兩次科舉,分別考上了百工機巧科和運籌算術科,是個雙料舉人。
第二次中舉之后,劉端當了官,上書指出朝廷多個政策的弊端,卻被斥之為“少不更事”、“輕慢莽撞”。他一氣之下辭官回家,開了個學堂,自號“存真”,宣稱要教小孩子們學真事、講真話,做一個真誠的人。
他學問淵博、見識不凡,在這衡陽城里面也是一位有頭有臉的人物。
“唉!存真先生常常說,洛南皇子的變法操之過急,只怕會適得其反。我們聽著,也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店小二最后嘆了口氣,低聲說,“也不知道會不會真的有什么禍患啊!”
禍患?
潘龍看著外面陰沉沉的天空,忍不住也嘆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