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龍拜訪之前,向附近居民打聽了一下,得知這師徒二人除了化緣就是清修,偶爾有人布施,他們只留下香油米面之類日用,別的都拿去接濟窮苦,確實是有德行的高僧。
遺憾的是,他一看就知道,這兩位瘦骨伶仃的高僧,法力甚是低微,甚至連先天層次都不到。
這兩位高僧的神通,大約只能給人祈福送終,連超度亡魂恐怕都力有未逮——術者不到先天,又不搞歪門邪路的話,真的是跟凡人沒太多區別。
潘龍來到羅漢堂,首先表示自己一向敬仰清廉正直的德行之士,見兩位高僧如此清苦,想要布施一筆錢財物資,為他們改善生活。
惠善方丈微微一笑,回答:“兩個和尚能有屋住、有衣穿、有吃有喝,已經十分足夠。這羅漢堂素來也沒天天焚香祭拜的傳統,維持濟慈羅漢座下一盞油燈,用不著多少香火。施主的好意老衲心領了,但布施什么的,大可不必。”
這個答案倒也并不讓潘龍驚訝——像這種對榮華富貴毫無興趣的高尚者,他兩輩子下來,也真預見了不少。
別人不說,他那個放著天皇巨星、政府高官不當,去學校當歷史老師的朋友,可不就是這一類么!
“兩位大師當真是安貧樂道,但在下已經買好了糧油柴米,若是兩位大師覺得數目過多,不妨分給窮人,便算是幫在下積累一些福報,如何?”
話說到這份上,兩位清修的僧人自然不會拒絕。
于是片刻之后,羅漢堂小小的院子里面便多了兩座小山。
一座小山是一袋袋的大米堆積而成,另一座小山則是木柴。
除此之外,還有幾桶散發著濃郁清香的菜油,一聞味道就知道是新榨的。
潘龍之所以花了一些時間才來拜訪這座小廟,主要就是去購買了生活物資。
天底下沒有空手登門拜訪的道理,所以他要準備一些禮物。
而要讓這類清修之士滿意,什么奇珍異寶、高檔雅致的東西,全都是拋媚眼給瞎子看。他們就喜歡日用品,越簡單越好。
你要送些寶貝過去,他們只會覺得你這人層次太高,跟窮人不是一路的。
送日用品的話,用不了還可以分給需要的窮人,最是合他們心意。
果然,兩位高僧看到眼前這些柴米油,相顧苦笑,然后年輕的慈銘大師便出門去找附近的窮人,喊他們來分東西。
這一番忙碌,直到天色將晚,才將東西全分給附近的窮人。
大家忙得連午飯都沒吃,等到傍晚,還是附近的居民送來了菜湯和饅頭,才算是不用挨餓。
有了這一番布施的交情,兩位大師和潘龍的關系就友好多了,稱之為朋友也不過分。
而看見潘龍和他們一樣喝沒有油花也沒鹽的菜湯,吃干硬的冷饅頭,兩位大師對他的態度便越發熱情。
他們修為不高,眼界卻不差,自然知道世上有所謂“袖里乾坤”的神通。
能夠施展“袖里乾坤”的人,就算是金山銀山也拿得出來。但能夠笑呵呵地喝菜湯啃饅頭,沒有半點勉強之色,這人就很值得交一交朋友了。
人和人之間最直接快捷的交友方式,不就是聚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