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只向馬上取”不知是多少熱血男兒年輕時的夢。袁紹雖已不再年輕,但他依舊懷揣著這個夢想,死死不肯拋棄。因此,當袁隗說什么也不肯讓他出門后,他只好黑了臉,氣呼呼地看著院落的北墻,看向那本可以供他博取功名的方向。
而此刻的冀州,已是陰云密布,無論是黃巾軍還是官軍,都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下一場已經不遠,但尚不知什么時候開始的會戰。
為了盡快平滅黃巾軍,皇甫嵩征調了五千民夫、木匠、鐵匠,將邯鄲附近的元寶山、雞鳴山上的樹砍了個精光,打造了三百具大型云梯車、上千條云梯以及五十輛沖車,接著又發動了十萬人,將這些笨重的家伙連同大軍的輜重運上前線。
根據皇甫嵩的計劃,官軍將采取“關門打狗”戰略,先將黃巾軍困在冀州,再一點點地耗盡他們的士氣、兵力。而為了完成這一宏大計劃,皇甫嵩決定重組一批在前兩年的戰爭中,聲名已顯,但卻被董卓所葬送的部隊。而梁禎所統領的云部,便是其中之一。
按照皇甫嵩的軍令,梁禎率領云部的殘兵,繞道趕到了邯鄲城,在這里,云部接收了它重建后的第一批兵員——八百名新兵。但跟在玄菟郡時一樣,沒等梁禎將他們練出個模樣來,出征的軍書便到了。
根據漢帝給皇甫嵩的權力,他可以節制河北四州的兵馬,共計八萬人,其中排除擔任封鎖道路任務的四萬多兵士以及一些因各種原因不能參戰的軍士外,皇甫嵩能夠用來跟黃巾軍決戰的,還有三萬一千多人,其中有一千名輕甲騎士,被他當作官軍的牙齒交給了佐軍司馬孫銳,以偵察黃巾軍動向,并解決官軍進兵道上的黃巾軍斥候。
余下的三萬人中,超過一萬四千名是新入伍的州郡兵,真正能征慣戰的,只有七千常年在涼州跟羌胡談笑風生的涼州大馬。皇甫嵩將這七千騎士集中到一塊,屯駐在鄴城,余下的一萬四千新兵則和九千從軍一年左右的“老兵”混編,分成十二個兩千人部。每個兩千人部各由一名校尉,兩名司馬統領。
在皇甫嵩的計劃中,這兩萬三千材官,將直取張角的大本營廣宗城,以迫使張角將分散在四面八方的黃巾軍全部調來支援廣宗。而一旦分散在各地的黃巾軍動身,皇甫嵩麾下最精銳的涼州大馬便會在一馬平川的冀州平原上將他們各個殲滅。
這或許是一個足以將冀州四十萬黃巾軍一網打盡的計劃——如果不是有人將它提前泄露給張角的話。
誰也不知道太平道究竟有多少信徒,更不知道這些信徒之中,又有多少人在官府或軍隊中擔任要職。當然,也有可能是官軍在下曲陽的大敗讓很多人玩起了“兩面下注”的把戲。
但總之,皇甫嵩的計劃剛敲定沒多久,便被完完本本地送到了張角的桌案上。張角當即召集手下的一干渠帥來商議對策。
自南縣起事至今兩年多了,張角手下原來的三十六方渠帥,被殺的被殺、戰死的戰死、投降的投降,堅持至今的只剩下十多人,而且分散在各地,因此現在還留在他身邊的,多是在這兩年中,因戰功而被
(本章未完,請翻頁)
提拔上來的新貴。
這些新貴中,最為得力的,有三個人,分別是前私鹽販子,因騎黑馬而得名的李浮;在南皮城兩次擊敗護烏桓中郎將宗員的張世元;以及原博陵代理縣尉裴世仁。
裴世仁身高七尺七寸,雙臂與腿一般粗細,生一雙豹眼,一看就是一個標準的廝殺人。他家數代都在博陵縣當游繳,在他十七歲那年,一伙響馬去他居住的村莊“打秋谷”。年輕氣盛的裴世仁挽起家中的獵弓,連射三箭,殺死了響馬的三位當家,余下的大驚失色,四下潰散。
自此裴世仁名聲大震,縣令知道后,便將他征辟入衙,專司剿匪,這一剿就是三十多年,期間他將博陵郡中的匪徒剿了個遍。郡守、郡丞、都尉、縣令、縣丞來了又走,單單他這個代理縣尉,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始終扶不正,倒是他的職責范圍,卻由一個縣擴展到了一個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