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是相互的,王允如此以鼻孔看人,群臣自然就跟他離心離德了。然而,真正將他送上絕路的,是兩件事。第一件,就是沒有聽從呂布的建議,讓皇甫嵩去統領董卓的舊部,以及沒有將董卓的財帛分給公卿將校,以拉攏人心。而這第二件,就是他因一己之私,殺了名臣蔡邕!
蔡邕是何其人?人家可是名士重臣,學究五經,死后追謚“文恭候”,葬禮規格為“人臣之最”的胡廣的高徒。
王允殺了他,在士林中激起的水花,甚至比當年董卓殺了袁隗、伍瓊、周毖等一干士人還要大。
可以說,王允在李傕、郭汜等人進攻長安前,已經自己將文臣武將都給得罪遍了。在此情況下,劉范便動手了,他先是趁著夜深之時,偷偷派人跟李傕聯絡,約定一個時間,他鼓動叟兵作亂,李傕再乘機攻城。
劉范的行動,很難歸咎于他個人,因為要做這么大的一件事,不取得滿朝公卿中的很大一部分的默許,是不可能的,就像當初王允刺殺董卓時一樣,要不是董卓在初平三年四月二十三日之前已經“眾叛親離”,沒錢沒兵的王允又焉能成事?
李傕、郭汜攻破了長安,第一件事自然是逮捕“罪魁禍首”王允,而且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地將王允在長安的嫡親幾乎一網打盡,僅有王允的從子王晨、王凌逃過一劫。
第二件事,便是大肆封賞有功之人,這第一功,自然是李傕本人了,于是他自晉為車騎將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池陽侯,第二功,則是隨他一并攻入長安的郭汜,郭汜被拜為后將軍、美陽侯。第三功,是帶領董卓在西邊的部曲前來投奔李傕的樊稠,他被拜為右將軍、萬年侯。
第四功有三人,分別是梁禎、張濟、賈詡。
先說張濟,他被封為鎮東將軍、平陽侯。張濟拜謝后,請求出屯弘農,李傕當即批準。
再說賈詡,李傕攻陷長安之后,非常“感激”賈詡的妙計,替他反敗為勝不單止,還助他成為了第二個董卓,因此李傕除了拜其為左馮翔外,還準備封賈詡為縣侯。
怎知,賈詡對此殊榮卻是一口回絕:“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
李傕表面為難,但心中卻是樂開了花,因為他早就顧忌賈詡的名望,如今賈詡甘愿“自貶”對他而言,自然是利大于弊的。
最后,說說梁禎,李傕準備拜梁禎為鎮西將軍、封縣侯。但怎知,梁禎也是一口回絕了侯爵,甚至在是否受理鎮西將軍這一職的這一點上,也是猶豫再三。
李傕有點喜怒不得,因為梁禎不愿領將軍印,就意味著日后長安的朝廷中,就少了座山頭,他自然也少了一個潛在的敵人。但這些事,是段段不能在現在這個籠絡人心的時候露出端倪的,不然的話,他李傕還怎么得到公卿文武們的支持?
李傕的“難處”,梁禎自然明白,因此他給李傕鋪好了“臺
(本章未完,請翻頁)
階”,他請李傕拜他為平北將軍,領太原太守,率軍鎮守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