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諾曼軍隊大幅度削減規模之時,進入諾曼帝國的聯邦軍隊也逐步撤回到聯邦本土,并予以復員。隨著戰爭的落幕,重建并振興在戰爭中被摧毀的社會經濟秩序,重新成為了魏斯和洛林人的重任。遙想當年,初創業時,洛林還是有些家底的,而這一場戰爭,雙方數十萬軍隊在洛林展開了多輪廝殺,再加上戰爭后期聯邦空軍的猛烈轟炸,戰爭結束后的洛林幾乎一窮二白。好在跟上一場戰爭結束后完全靠自身力量組織重建不同,這一次,聯邦向諾曼帝國索要了戰爭賠償。盡管雙方協定的最終賠償金額比聯邦方面提出的數字要少了許多,但那畢竟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洛林政府的財政稅收近乎從零開始,所以,第一批戰爭賠款一到位,魏斯領導的行政機構便制定了精細的使用計劃首先是重建醫療、教育機構,恢復能源和交通設施,讓重回家園的民眾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其次是恢復工業生產,包括礦產開采、金屬冶煉、機械制造。
上一次洛林工業騰飛,得益于以魏斯為首的洛林工業者聯盟動用各種經濟手段為工業建設助力加碼,金融杠桿發揮了神奇的作用,這一次,他沒有將老辦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是依托地方行政長官的號召力以及民眾戰后重建家園的熱情,走了一條計劃經濟的路線。這看起來是一種倒退,但在啟動資金有限而勞動力、技術人員并不缺乏的情況下,這種計劃經濟的方式在特定的時間發揮了更加顯赫的作用,而且帶來了更加可觀的社會效益。按照計劃,只需要短短一年時間,因戰爭而中斷的交通設施80以上都可以得到恢復,而整個洛林的工業體系得以在既有的經驗基礎上進行重新布局。
在整個聯邦都處在戰后重建期的特殊時代背景下,洛林人將最快的速度恢復交通,優先建立勞動密集型的礦山和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基礎冶煉企業,并且利用重建的機會引進更加高效的機械設備,將各種金屬產品源源不斷地銷往其他地區。在洛林州政府和洛林工業者聯盟的積極組織帶領下,洛林人用各地重建所急需的金屬和化工材料換回了現成的機械設備,將它們集中到水運便利的中東部地區,并在梅森以北建立了全新的洛林工業區。
經過全面細致的考量,洛林人再次選擇了他們鐘情的內燃機動力作為規模化工業的核心技術,進而延展與之相關的汽車產業、航空產業以及農林工礦設備制造業,形成有計劃、有層次的布局。在金屬冶煉和機械制造之外,他們還努力進軍無線電通訊產業。雖然這對于他們來說是技術上的空白,但借著戰后重建的機會,他們得以引進代表當時最先進技術的生產設備,并依托洛林高等教育的初步成果建立了若干技術科研機構,并在州政府不遺余力的支持下迅速發展壯大。
洛林的社會經濟工業重建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從弗里斯傳來消息,審判前的調查取證已基本結束,針對諾曼帝國軍官團隊的戰爭罪行即將進入公開審判階段。此前,洛林州政府應戰爭法庭的要求整理了各種證據,配合調查員充實了指證諾曼人在占領洛林期間犯下各種戰爭罪行的證據,而在這個時候,魏斯收到了戰爭法庭的邀請信函,這個由多國法官組成的特別法庭希望他能夠出面指證這群諾曼軍人在戰爭期間所犯下的罪行。
對于這樣的邀請,他有什么理由拒絕呢
抵達弗里斯之后,魏斯了解到公審開始前的各種準備工作已經非常充分,在如山鐵證面前,無論那些諾曼人如何辯解,都不可能洗脫他們犯下的戰爭罪行,唯一的懸念在于最終的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