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擊訓練場上,巴斯頓軍校二年級生組成的13個炮隊以各自的節奏持續開火。學員們推大炮,搬彈藥,測數據,場面很是熱鬧。
在這13個炮隊當中,魏斯和盧恩所在的第9炮隊是率先取得直接命中的。有了第一發命中彈,接下來上陣操炮的學員們輕松了許多。大炮復位后,他們只需要遵照操作條例進行目標測距、目標定向、風向風速測定,經過綜合計算得出正確的射擊參數,最后確認大炮設定無誤,便能夠確保命中。
看著炮彈不斷轟擊插紫旗的堡壘,魏斯心里不由得給格魯曼集團的技術能力點了個贊。他們當下操作的這門舊式大炮,還是格魯曼集團小半個世紀之前設計研發的GM15型陸戰炮。那時候還沒有出現飛行戰艦,戰爭勝敗取決于陸戰,陸戰形勢取決于大炮。就口徑和威力而言,GM15在當時并不突出,它之所以能夠成為阿爾斯特自由聯邦陸軍裝備數量最多、使用范圍最廣、總體評價最好的制式裝備,源于它出色的機動性、操控性、穩定性。在那個邊境摩擦不斷的時代,各強國都保持著較高的軍備水平,加之它們相繼邁入大工業時代,鋼鐵和化工產量呈幾何級數遞增,軍工產能也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阿爾斯特自由聯邦的GM15、諾曼帝國的AZA21、威塞克斯王國的WA14,生產和裝備數量都創下了空前絕后的記錄——GM15陸戰炮全系列的總產量達到創紀錄的300門,大部分用于陸軍野戰部隊,約四分之一配屬給了要塞守備部隊,還有大約600門搭載于各型水面艦船……
“訓練彈第十四發,射擊!”
盧恩發令,大炮轟鳴,學員們塞著耳朵,探著腦袋,所有細節一如此前。
魏斯瞇起了眼睛。
在他的獨特視野里,敵我識別系統對插著紫旗的堡壘做出了戰斗力評判。
生物機能0/0
精神活力0/0
戰斗潛能0-0
等效防護185-577
行動速度0-0
盡管虛框里的數據欄空蕩蕩的,只有一組不為零,可是在魏斯看來,這組數據意義非凡。放在真正的戰場上,能夠幫助己方指揮官判斷敵方工事的實際強度,進而做出合理的戰斗決策。
就敵我識別系統反應的數據而言,一發間接命中的訓練彈,對堡壘的削弱作用在50-80之間,按說還需要兩到三發才能徹底將其摧毀,可是在爆炸的煙塵散去后,魏斯身邊的學員們都雀躍起來。
原來,那堡壘正面墻體被炸出了一個黑洞洞的破口,而插在堡壘上的紫旗,也已經成了紫色的碎布條。
“我們第一,我們第一!”有學員興奮地叫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