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三人委員會不得不面對索姆索納斯戰役已經失敗的現實,向亞圖斯將軍發去了告急電報。盡管在此時的洛林地區,聯邦軍的數量相較于遠道而來的諾曼軍隊還是占有明顯的優勢,并且得到了民眾的鼎力支持,亞特烏斯將軍還是陷入到了無兵可派的境地。他不得不指令索姆索納斯戰場的聯邦軍隊有序后退撤出戰斗,向梅森地區集結。
在南方的斯利恩,隨著索姆索納斯戰役的結束,諾曼軍隊也像是注入了莫大的精神力量,以勢不可當的氣魄將聯邦軍隊的核心防御區擊穿。前后不過兩天的時間,亞特烏斯將軍便無奈地向兩處重要的戰役指揮部下達了撤退的命令。數以萬計的聯邦軍隊和龐大的預備部隊和輜重部隊紛紛向洛林首府梅森退去。
進攻作戰,聯邦軍隊有時乏善可陳,撤退作戰,他們經驗格外豐富。要想擊敗固守防區的聯邦軍隊諾曼人有很多辦法,但是想要在聯邦軍隊后撤的過程中將他們重創甚至殲滅。諾曼人未必得心應手。在各路將領和各自部隊的共同努力下,參加了索姆索納斯戰役的十數萬聯邦軍民較為順利的撤退到的梅森地區。
梅森處于洛林東南部的平原地帶,是聯邦西南部最末端的鐵路樞紐,適合發展經濟。經過戰后數年的快速擴張,它的城區面積增大了一半有余,即便如此,梅森在軍事上依然算不上是一個適合防守的據點。
一座城市,如果僅僅是地理位置不甚理想,只要守軍官兵有必死的決心,依然可以將它變成一座堅固的要塞。事實上,如今的梅森比起上一場戰爭中奧城并不相差太多。這里的河流山丘以及南部的溝壑地帶,為守軍官兵增加了更多的戰術空間。
作為一名有著深厚閱歷的老將,亞特烏斯將軍沒有在常規選項中做出抉擇,而是表面上大張旗鼓地在梅森鞏固防御,擺出一副要跟敵人決一死戰的架勢,實際上利用短短數日的修整期,將各路人馬進行整頓,然后以精銳的突擊師為主要戰力,向斯利恩方向展開了一場雷霆萬鈞的反擊行動。
這一反擊具有戰術性質,目的是將斯利恩方向向梅森推進的諾曼軍隊阻擋在較遠的位置上,為即將到來的梅森戰役創造盡可能有利的戰場形勢。反擊打響之后,卻是出乎了諾曼人的意料。在斯利恩與梅森之間的哈爾格森林,聯邦軍隊取得了一場雨夜大勝,殲滅了數千諾曼軍隊,而己方傷亡微乎其微。
聯邦軍隊趁著反擊的迅猛勢頭重新逼近了斯利恩地區,而雙方都很清楚,在斯利恩原有的軍事設施被摧毀、新的工事還未建立并鞏固之時,它的軍事價值并不高。因此,諾曼軍隊未作抵抗便將斯利恩拱手讓出。考慮到戰線的拉長,補給線有被諾曼人截斷的危險,投入反擊的聯邦軍隊只是象征性的收復了斯利恩,精銳的作戰力量又悄然退回了梅森外圍。
兩天后,諾曼人意識到對手沒有上鉤,遂以一個團的兵力重新拿下了斯利恩。
在索姆索納斯方向,聯邦軍隊派遣少量偵察部隊進行了戰斗偵察,發現諾曼軍隊正在這里集結部隊,準備沿著運河向梅森方向進攻。于是,聯邦軍選擇了壯士斷腕,將沿線的一系列交通設施炸毀,并阻塞了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