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富夸塞上的大同
周夢臣與楊繼盛走在大同工業區的街道之上,占據整個工業區四分之一面積的地方,已經成為光祿局的地盤,但是除卻光祿局之外,其他地方并非沒有做生意的。不過大多都是跟罐頭產業的配套產業了。
周夢臣問道:“商稅的事情辦得怎么樣了?”
楊繼盛說道:“商品稅的事情,還想辦法。商票上面的問題太多了。如何防止重復使用,還有防偽等等問題。只能再等等了。不過而今賦稅也不少了。”
周夢臣一愣,他這些天忙于其他時候,說道:“能有多少?”
楊繼盛說道:“今年情況應該比去年好。就拿罐頭生意來說,去年我們從玉林入關是不征稅的。而今卻不一樣了。玉林收一次稅,入工業區的時候收一次稅,出貨的時候收一次稅,總體估算下來,大概在十稅一上下。如果按去年的產量,估計在二十多萬兩,再加上朔州鐵,我聽保定老家說,而且鐵價都跌到一錢以下了。最少跌了三層。我已經將朔州買煤收入從朔州監之中分離出來,納到了知府下面。總計這幾項,朔州煤稅,玉林關稅,朔州鐵稅,還有這個的罐頭稅,再加上屯田的結余與各地的賦稅,大概在百萬兩上下。其實已經不少了。”
這里的屯田結余,并不是屯田收了多少糧食,而是屯田糧食,將將士俸祿以及其他開支去除之后。剩下的糧食大概在五十多萬石或者更多一些。
周夢臣說道:“只是我們要做的事情更多。別的不說,單單是修繕邊墻這一件事情,如果這一點賦稅,修上三五年,估計才能完工。”甚至周夢臣越發覺得,修繕長城這一件事情,是有預謀的。就是想讓周夢臣老老實實在大同什么也別做,就花上數年時間,就一千多里邊墻重新修繕一遍。
這修邊墻的花費,要比一場戰爭還大。
真要將修邊墻的花費省下來,就夠周夢臣復套了。奈何,這是不可能的。
這一件事情,周夢臣是絕對不能陽奉陰違的。一方面是有前科。二來,即便是大同內部也不支持。
誠然,周夢臣已經盡得大同軍民之心。可以讓百姓為之所用。但是這并不說大同軍民,就沒有自己的思想,由周夢臣擺布了。甚至越是如此,周夢臣越要考慮軍心民氣。
對于打韃子,大同上下都支持。甚至很多將領都按捺不住。
但是周夢臣想一勞永逸,一舉滅辛愛,這個想法知道的人少。而今即便是知道了,
(本章未完,請翻頁)
也未必有人相信,無他,大家都不相信周夢臣能做成,大同與韃子互有攻守有二百年了,幾乎是二百年來烽火就沒有斷過多少年。
大家都習慣了這個情況,甚至很多人下意思覺得,這種情況會長期持續下去,直到天長地久。
所以比起進攻韃子,大同軍民更擔心邊墻。
既然韃子不是一次就能滅掉的。那就要擔心韃子強盛起來再次進攻大同,這邊墻就十分重要了,一個好的邊墻能省多少兵力,大同軍民都是知道的。而今朝廷要修,周夢臣作為大同巡撫卻不修。雖然礙于周夢臣的聲威,或許沒有人當面說什么。但私下里,難免有人嘀咕。
而且周夢臣也知道,在北京之中有很多人其實不待見他。他也不能授人以柄。
周夢臣心中暗道:“羊毛紡織一定要辦好了。這才是一個新財源。”想到這里,周夢臣忽然想起藤祥之前說的話了。而今羊毛紡織依然有很多技術難題。最大的問題是,羊毛如果僅僅做地毯等厚重織物,其實銷售很受限制的,畢竟這個年代大多少數大明人是沒有用地毯的習慣,也用不起地毯。
而今最缺少的衣料是什么?是身上穿得,是保暖的衣服。這種最基本的需要。
只是周夢臣并不知道粗羊毛穿在身上不舒服的問題,該怎么解決。只能指望江南織造的大匠了。
“周兄,”楊繼盛為周夢臣指了指說道:“這里是懷仁縣丞衙門。”
周夢臣抬頭一看,說道:“怎么兩地設縣的想法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