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下人皆能吃飽穿暖,或許依然不是太平之日,但卻是萬世太平的基礎。至于,將來如此。我不知道,但是這門學問,就是尊荀子之真意,并張子之心,依先師之道,而得出的。說得就是一件事情,如果制天道而用之。并以天道為百姓謀福祉。”
“你說,我這學問有什么用處。這就是用處。”
周夢臣目光掃過所有人,發現神態各異。有的在懵神狀,有的眼睛之中流漏不相信,顯然覺得周夢臣在吹大的。有的似乎明白什么,愿意相信,與不愿意相信。
周夢臣見狀,一揮手,立即有下人拿上來兩個東西,不是別的。正是兩個玉米棒子,在這個時代是番麥。
周夢臣說道:“有人認識這個東西?”
“知道,這是番麥。”楊節說道。
周夢臣看出很多人都認識番麥,心中暗暗欣慰,關中學子還是有樸質的作風的。最少不至于對莊稼不了解。周夢臣問道:“番麥在關中種植的多嗎?”
楊節說道:“回稟先生,不多。甚至可以說少。只是零星種植一些。”
周夢臣說道:“大家或許不知道,在同樣的水土條件之下,一畝番麥,最少比一畝谷子,要多出百余斤。這個數字并不是太精準的,但是同樣條件下,番麥要比谷子高產。卻是確定無疑的。”
韓邦奇大吃一驚,說道:“此言當真?”
或許有些人不覺得什么,一畝地多出一百斤,算什么?但是以這個時代畝產來說,北方畝產平均在二石多。石是一個體積單位,而不是重量單位,故而因為密度的原因不同,一石糧食重量在二百多斤了,百余斤等于半石了,足夠讓家里多養一個人了。
如果再算出陜西龐大的面積。每畝多出這一點,就是一個天文問題,那是能解決大問題的。
周夢臣說道:“如果我不確定,如何敢在這里說,只是這是大同的數據,各地水土不同,或許也會不同。”
周夢臣在大同的時候,大規模推廣玉米,而今整個大同,已經成為大明第一個玉米種植區。周夢臣也確定了他的印象,那就是玉米比小米更叫高產,當然了,似乎是因為種子的原因。體現的并不是太明顯。畢竟,玉米在中國種植時間還短,或許是還沒有完全適應中國的氣候。潛力還沒有爆發出來。
但是即便是這樣,也比小米高粱產量高。畢竟,如果沒有這個好處,為什么后世北方,特別是西北,幾乎都是玉米種植區,當然了,當玉米價格上不去,大家又轉種經濟作物,那是另外一回事。
畢竟后世對糧食產量追求已經不高了。有雜交水稻在。
韓邦奇說道:“我知道,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不過,總要嘗試一下,哪怕一畝地僅僅能增產五十斤,就是天大的功德。”
周夢臣說道:“其實,這也不算什么。番麥這東西。很多人都知道,只是從來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我不過是對番麥的產量,生長條件,還有其他方面的因素,進行詳細的研究,這才確定這一點。”
“正如朱子所言格物致知,番麥此物,其理甚淺,恰好能為百姓所用。卻也不是每一次就那么簡單。但卻證明我剛剛說得,制天道而為之,是可行的。”
“更有蒸汽機。”周夢臣將蒸汽機的原理說給眾人聽,隨即說道;“以蒸汽機提水,只需燒煤,就可以晝夜不花息。足夠擴大土地灌溉范圍。讓更多百姓有糧食吃。”
周夢臣其實很想提生產力這個概念,奈何生產力這個概念,其實也是很多前置概念的。所以,周夢臣就暫時忽略了這個詞匯。但是根本上,說得就是科學技術發展生產力,從而能夠造福百姓的道理。
喜歡奮斗在大明請大家收藏:(www.bqgyy.com)奮斗在大明筆趣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