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凝水環結構本身,粗糙還是難免,水珠成形后的維持時間相對于集聚時間,更是低得可憐,只有0.4秒,在實戰上毫無意義。
可有個詞兒叫什么來著?熟能生巧!
做這種工作,相較于人面蛛的能量信息運轉結構,除了尺寸較小,也就等于是畫一個比較復雜的圈子,不計較精度和細部的話,真的不費事。
對這點羅南還有些不滿——誰說消耗大來著?
可這樣確實方便大量練習,一個做好了,就不用再管,任它自己集聚水分子,然后碎裂。羅南只管做下一個,繼續調整。
三五秒一次,一分鐘就是小二十次。很快他對凝水環結構熟悉了,大部分凝水環的塑形,都能壓到兩三秒以內,這樣一分鐘就奔著三十次去了。
一分鐘內,三十次重復,而且多數都是次品,難有實效。
枯燥嗎?挫敗嗎?也許有些人感覺是枯燥的、挫敗的,可羅南不這么認為。
一切都要看細節。
他學速寫、素描的時候,也是靠著大量練習,慢慢磨出來的。勾勒輪廓的時候,看似扯出一根根大差不差的線條,重復而乏味,其實是僵硬還是柔順,是粗糙還是細膩,手是能夠清晰感知到的,人的審美是能準確把握到的,相應的成就感必將隨之而來。
是的,只有思維細膩了,才能觸碰到更微妙的層面,捕捉到一點點變化、一點點進步的成就感。
如武皇陛下所說,“滴水劍”技法是一種結構藝術,稍微變形,就是一種造型藝術。他的感知,他的審美,是能夠評判的。所以羅南可以借用以前的成功經驗,知道自己究竟要達到怎樣的標準,對前期的枯燥練習,也有相當的心理準備。
距離不是太遠,進步可以目見,為什么不一鼓作氣完成呢?
羅南真的把它當成了畫畫,就按照當年的套路來,短時間的無腦練習之后,就不再輕易動念塑形,而是多動腦子,與武皇陛下的示例相對照,仔細模仿、修正。
速度先慢下來,有所領悟之后,又開始提速;然后再慢、再提速;最后一路狂飆。羅南也忘了自己練習了多少次,開始還通過六耳記錄一下,后來哪還顧得?
大約過了兩個多小時,約摸快到中午飯點的時候,羅南心頭靈光乍現,靈魂力量的畫筆刻刀,出奇地流利明快,幾乎感覺不到雕琢的過程,一縷念頭,如一枚印章,穩穩按下,凝水環就刻印在精神與物質的層面交界處。
這份感覺,如雨燕貼水而飛,劃出淺淺水痕,剎那美景,鐫刻在鏡頭之上,永遠留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