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體仁似乎有所感應,慢慢轉頭向張斌望來,兩人的眼神終于撞到了一起,沒有想象中的天雷地火,也沒有想象中的電閃雷鳴,兩人只是淡淡的互望了一眼,隨即便當什么都沒發生過一樣,眼觀鼻,鼻觀心,裝起菩薩來。
接下來的廷推證實了溫體仁的想法,他命人推舉的禮部尚書、工部尚書和禮部左侍郎人選,崇禎一個都沒采納,反倒是黃承昊等人推舉的官員,崇禎都毫不猶豫的提拔了上來,而這些,都是張斌的“黨羽”。
這次廷推張斌可謂大獲全勝,不但他自己和新納的干將黃承昊順利入閣為相,其他職位也全部被他奪取。
禮部尚書蔡善繼,工部尚書畢懋康,禮部左侍郎陳子壯這些都是他在福廣總督任上提拔起來的官員,至此,他已經隱隱超越溫體仁,成為整個朝堂之上最有權勢的人。
內閣五個大學士,明里暗里,他已經占了三個;
六部尚書,包括曹珖在內,他明里暗里已經獨占四席;
還有都察院這個最重要的衙門也在他的“死黨”黃承昊掌控之中,形勢一片大好,貌似他收拾浙黨和其他閹黨余孽,掌控整個朝堂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真的有這么簡單嗎?當然沒有!
溫體仁怎么可能乖乖放下手中的權力,他還想保住自己的位置,甚至重新獲取崇禎的信任,翻盤,再次掌控朝堂!
所以,這段時間,浙黨和其他閹黨官員都表現的極為清廉,極為勤勉,就如同變性了一般,崇禎甚至產生了一種錯覺,這些人都是清廉正直,勤勉任仕的官員,讓他們留在朝堂之上,貌似沒什么問題啊!
這下,又輪到黃承昊趴窩了,他抓人貪腐其實只是個引子,除了像王應熊那么肆無忌憚的派自己的弟弟在家鄉瘋狂斂財,其他人要抓到貪腐的真憑實據其實很難,很多時候,他其實并沒有什么真憑實據,只能靠忽悠崇禎,崇禎點頭了,他就可以收拾人家了,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真憑實據。
而這個時候,崇禎一猶豫,他就拿人沒什么辦法了,他彈劾了幾個浙黨官員貪腐,崇禎也找溫體仁和錢象坤談話了,問題溫體仁和錢象坤竟然無恥的裝起大公無私來,他們對手下人毫不偏袒,甚至還鼓勵崇禎去查,只要查到真憑實據就罷官削籍,不用講一點客氣。
不過,他們又一再暗示崇禎,現在朝堂形勢一片大好,大家都在勠力同心,勤勉任仕,如果因為一點風言風語就把人革職查辦,整的人心惶惶,朝堂豈不是又要大亂了。
這也正是崇禎猶豫的原因,結黨營私不就是要聯合起來欺瞞他嗎,現在人家擺明態度,不偏袒任何人,隨便他怎么查,只要查到真憑實據,絕不姑息,這壓根就不像是在結黨營私啊。
所以,崇禎猶豫了,現在朝堂形勢一片大好,有必要這么瞎折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