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醫,有不少俗語,但是很多俗語傳到現在都漸漸的變味了,脫離了原本的初衷,其中最常見的一個就是張老頭說的這個“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陳湯”,還有一個就是“時來砒霜能活命,運去甘草能殺人”。
“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陳湯”這個典故源于民國時期的袁世凱。清代被推翻之后,袁世凱竊取了革命勝利果實,成了臨時大總統,當時他的身邊有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瑩組成了“籌安會”,鼓吹袁世凱稱帝,從而引發了袁世凱稱帝的野心。
這六人被人戲稱為“六君子”,袁世凱誕生稱帝的野心比作是生病的起因,所以有了“起病六君子”。
之后陳樹藩、陳宦、湯薌銘三人也為袁世凱鼓吹,不料袁世凱稱帝引起全國反對,袁世凱眾叛親離,這三個人又迅速倒戈反袁,導致袁世凱下臺病逝,因為這三個人兩個姓陳,一個姓湯,被人稱為“二陳湯”,所以有了“送命二陳湯”的說法。
“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陳湯”原本只是一些人戲稱袁世凱倒臺事件,然而傳到現在,很多人對典故不清楚,卻因為這兩句話對二陳湯有了誤解,乍一聽還以為二陳湯是什么毒藥之類。
再說“時來砒霜能活命,運去甘草能殺人”。
這個典故說的是一位糊涂醫生,醫術一般,粗心大意,有一次患者生病他抓藥的時候卻把一味藥抓成了砒霜,沒曾想卻稀里糊涂治好了病,這個原因是因為他本就診錯了病,抓錯藥卻機緣巧合碰對了方,所以患者痊愈了。
因為這件事這位郎中名聲大振,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又一次這位郎中因為粗心把藥方里面的一味藥錯抓成了甘草,因而導致患者送命。
這位郎中也因此鋃鐺入獄,臨終前后悔自己學藝不精粗心大意,悔恨長嘆:“時來砒霜能活命,運氣甘草能殺人。”
這句話只是郎中的悔恨之言,其實也是警示后人一定要精研醫術,不可粗心大意,可是傳到現在同樣變了味,很多不了解的人誤解中醫,說中醫治病救人就是碰運氣,還經常拿這兩句話證明自己的觀點。
你瞧瞧,你們中醫人自己都這么說,難道不是碰運氣?
“張爺爺,這兩句話可不是您這么理解的。”
方寒笑著把其中的典故說了一遍,然后解釋:“二陳湯是中醫古籍《太平惠民合劑局方》中的名方,二陳湯的名字也不是因為里面有兩個‘陳’而得名,而是因為方中有半夏和陳皮,因為半夏和陳皮以陳舊為佳,越是陳舊的半夏和陳皮藥效越好,所以命名為”‘二陳湯’。”
古方中半夏特意注明要洗七次,因為生半夏有小毒,需要佛水煮七次才可以使用,但是現在藥店出售的半夏都是姜半夏或者法半夏,基本是無毒的,也不用處理。
半夏藥性辛溫而燥,能行水濕,善于燥濕化痰,還能降逆止嘔,是健脾除濕,止嘔的涼藥,陳皮也叫橘紅,具有理氣作用,能令人氣順痰消,張老頭的病癥主要是因為體胖造成的,體胖多痰,痰濁上蒙清竅,這個病癥用二陳湯再合適不過。
“哎呀,還有這個說道。”張老頭哈哈大笑:“還是小寒見識多,要不是你今天給我解釋,我還真不知道,一直以為二陳湯是什么毒藥呢。”
說著張老頭還有些不太信,試探道:“當年華佗刺殺那個曹操用的不是二陳湯?”
方寒也有些發懵,華佗刺殺過曹操嗎?他微微一愣,才知道張老頭說的是誰?《三國演義》里面好像有個吉平的太醫打算給曹操下毒。
這都什么和什么啊,要不是方寒喜歡看《三國演義》都差點明白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