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考慮到實際情況,他把劑量改成了五劑。
中年人在來江中院之前,已經看過不少醫生了,服藥不少,可都無濟于事,這也導致中年人現在已經沒有最初的耐心了,這一個時間段是患者最心浮氣躁,最急于求成的時間段。
作為醫生,不僅僅要診病,還要去揣摩患者的心理,要不然即便是藥物對癥,往往也會適得其反。
這就好比前幾天李小飛看的那個小男孩,明明藥方對癥,可家里人就是不遵醫囑,最終導致小男孩從小病發展成大病,最后成了危證,現在還在留觀室住院呢。
對于一些突發的病癥,很多患者的心理是會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而變化的。
就拿中年人這個情況來說,最初失明,中年人雖然急躁,卻也有著一定的耐心,最初看病的時候也會非常的上心,醫生開的藥物他也會盡可能的按時服用,不會去打折扣。
一個病癥的初期,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度其實是最高的,這個時候他們對治愈的希望也是抱的最大。
可隨著不斷的治療,效果并不顯著,這會兒他們就會開始質疑醫生,耐心也會逐漸消磨,服藥的時候也講究速效,兩天吃的沒什么效果,下意識就會認為這個藥不管用,這個醫生水平差,然后就會繼續去找醫生,從此陷入一種死循環,最終導致他們對醫生越發的不信任,治療的時候越發的心急,除非立竿見影,要不然就開始質疑。
方寒正是猜到這一點,所以開的藥不多,把十劑減半,改成了五劑。
五劑藥,這給患者的感覺就會不一樣,藥不多,哪怕前兩劑沒太大的效果,他也有可能會堅持服完,服完之后干什么?來找醫生的麻煩,質問。
而方寒也有信心,五劑藥服完,中年人一定會感覺到改善,然后堅持服藥,保證痊愈。
要是一開始就開十劑,兩劑沒效果,他或許沒耐心堅持把藥物服完就去找新的醫生了。
這就好比老師給學生布置作業,聰明的老師布置作業不會布置太多,不會布置那種把課文抄寫十遍二十遍之類的,往往都是抄寫兩遍三遍。
兩邊三遍,大多數學生都會去寫,又不多,何必挨老師罵,寫完了也就輕松了。
可十遍二十遍,聽著就頭大,甚至覺得自己壓根就不可能完成,這個時候一些學生干脆一個字都不會寫,反正完不成,寫一遍和不寫有什么區別嗎,都是挨罵。
方寒這個把劑量減半,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
“嗯,謝謝您。”中年人站起身道謝。
方寒也站起身,再次叮囑:“五劑藥沒多長時間,如果你們是外地的,我建議最好在江中呆幾天,就不安排你們住院了,給你們省點錢。”
“謝謝您。”中年人再次道謝。
目送著中年人夫婦離開,李小飛這才迫不及待的問:“方醫生,剛才這個人是失明,您這個診斷?”
“失明只是表癥,導致失明的病因若何?”
方寒看了一眼李小飛:“你也是資深住院醫了,應該知道,作為醫生千萬不可以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中醫辨證的目的是什么,正是為了尋求病因,從而對癥用藥,要是被表癥迷惑,從而搞錯了方向,那么你永遠也到不了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