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經統計過,民國時期,建國初期,中醫人是相當多的,可即便如此,全國也不過三十萬中醫人。
三十萬中醫人灑向全國,每個省每個市能有幾位?
再往下一個縣城能有幾位?
更何況這三十萬中醫人中,大多數的中醫人也只是初窺門徑,甚至于這三十萬人數中還有一部分濫竽充數。
就拿現在的網文作者來說,根據統計,注冊筆名寫作的網文作者達到了一千多萬,可這一千多萬的網文作者簽約的也不過六七十萬人,單單簽約一個門檻就讓龐大的網文作者瞬間縮水。
同時,這六七十萬人的簽約寫手中,卻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賺錢,月收入能達到兩千以上的網絡寫手不足十萬人。
而在這十萬人中,年收入能達到十萬的網文寫手那就更少了,年入百萬的也就那么一少部分。
中醫人也同樣如此,中醫易學難精,在民國史記和建國初期,醫師執業資格還沒有試行的時候,哪怕是懂得一些偏方看病的土郎中也被當成是中醫人,這樣的統計水分有多大?
把偌大的黑鍋讓中醫來背,是不是太沉重了些?
......
婦產科是一個大科室,床位并不比急診科的床位少,還沒走進病房,就能聽到嬰兒的啼哭聲,走廊也隨處都是人。
有人攙扶著大腹便便的妻子正在走動,以期能生產順利,有人正端著尿濕的尿布從病房走出來。
相比起急診科留觀室和骨傷分區的病房,婦產科的病房要更為吵雜和熱鬧一些,也多了一絲煙火氣息。
無論是陪著妻子走動的男人,亦或者端著尿布走出的男人,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不得不說,婦產科是一個特殊的科室,雖然婦產科也是醫院科室組成的一部分,可從某方面來說,婦產科并不太像是病房,這個地方也并不太像是醫院。
在其他科室,你絕對看不到會心的笑容,幸福的笑容。
對于婦產科的大多數家屬和產婦來說,他們是來迎接屬于自己的小生命的。
“怎么樣,來到婦產科是不是有一種特別的感覺?”江月娥笑呵呵的問著方寒。
“嗯,是和其他科室不怎么一樣。”方寒點頭。
在這兒,你幾乎很少能感受到壓抑。
特別是在急診科,急診科雖然也忙碌,患者也多,可給人的感覺永遠都是緊張,壓抑,作為醫生,隨時要做好搶救生命的準備,要隨時面對患者家屬的哀求和哭訴。
可在婦產科......
“江主任,各位醫生,吃糖吃糖。”
迎面一位三十歲左右的青年手中提著一大包糖,見人就給,看到江月娥一群人,急忙笑呵呵的迎了上來,一人一把糖。
“是5室的?”
江月娥笑著接過糖,笑問道:“什么時候生的,男孩還是女孩?”
“早上六點半。”
青年笑的非常開心:“是個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