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不難理解,人體是一個系統,情緒也能帶動病癥,嫂子整天都盯著鏡子看,注意力也都在眼睛,上火上頭是很正常的。”
“醫者意也”,這個詞語出漢代名醫郭玉,郭玉說過:“醫之為言意也,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
可這四個字到了現代,意思卻被不少人歪曲了,甚至很多人都拿這四個字來詆毀中醫,說什么中醫不能治病,醫者意也,靠著想象和猜測治病,簡直就是荒謬。
說什么中醫治病像什么補什么,醫者意也,完全沒有什么科學根據。
可事實上醫者意也的意思卻并非如此,醫者意也意思是醫生是循順人的心意而治病的,之遵循著自然的規律而治病的。
醫者意也這個詞是中醫治病的綱要之一,這四個字并非一些人歪曲的那樣。
中醫因為誕生早,所以很多概念都是以當時的學說來解釋的,什么陰陽五行等等,因為中醫是土生土長,誕生于華夏,所以中醫的很多說法和道家的一些理念有著相通之處。
最早中醫也并非叫做中醫,最初的中醫有著很多的名字,有巫醫、道醫、玄醫等等之類的稱呼,這個稱呼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而不斷的變化的。
最早的時候人們知道的東西少,敬畏鬼神,因而中醫體系并不完善,治病救人也會借托鬼神之名,因而一些醫生也被稱作巫醫,之后道家學說和玄學誕生,中醫因為理念相近,又被成為道醫,玄醫。
中醫是從野蠻時代而來,它確實是從也蠻中誕生,卻不能說它發展到今天也完全都是野蠻的,都是封建迷信的。
中醫治病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也可以說中醫的一些理念和道家理念相通,因而中醫也講究遵循規律,遵循規律其實也是科學的表現。
正所謂相由心生,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往往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狀況,望診也是由此而來,一個人的情緒變化和自己的心情也會影響自己的健康,因而中醫治病講究遵循人的心意,遵循自然的規律。
所以在中醫人在治療病癥的時候,不僅僅要考慮到患者實際上的病癥,還要考慮到患者的身份、患者的心情、患者的處境。
有時候方子對了,卻不對患者的心,這個病也是不好治的,你的方子開的再好,患者不愿意吃,那也是于事無補。
從這一點上講,中醫治病其實是把治療和心理學結合在一起的,不單單是治療病癥,還結合心理學,考慮患者的心境和情緒。
就拿牛老板小媳婦的這個病來說。
你說復雜嗎?
其實一點也不復雜,去了醫院,醫生診斷檢查,無論檢查做的多么詳細,結果都是上火、炎癥,針對這個結果,醫生們開的藥物無非也都是消炎下火的藥物,這個藥完全是對癥的。
藥對癥,可依舊治不好這個病?
為什么?
究其原因,正是因為藥對癥了,醫生卻沒有考慮到患者的心情,沒有深究這個上火的根源,根不除這個病始終都治不好。
比如說爐子上有一壺水,西醫可以用溫度計測量出這一壺水的溫度,能知道這一壺水是熱了還是涼了,如果說水壺的水沸騰是一種病癥的話,那么要解決這個水沸騰的問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給水壺里面加一點涼水。
只是加涼水而不去考慮水壺下面的火焰、火爐,那么這個加涼水的辦法也只是臨時解決,當溫度到了,水還會再次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