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不礙事,小師弟有什么看法說出來,大家一起討論。”楊林成笑著道。
現場不少一聲又是一波崇拜點貢獻。
人和人不能比啊,不愧是郭文淵的學生,不愧是楊林成的小師弟,這包容,這要是換了別人,搞不好就要被湯于權和楊林成呵斥了,一個不認真的帽子估計都扣上來了。
方寒組織了一下語言,這才開口道:“通過癥狀來看,孩子又渴又泄,應該是因為脾虛外邪或者傷食所致,現在正是九月,立秋時分,秋高氣爽,再加上孩子當天可能飲食不規律,喝了不少飲料,導致消化功能發生紊亂,進而水谷不分,飲水過多,濕傷脾胃,水積腸胃,所瀉的水就是喝的水,因而這個病應該從止渴著手......”
方寒的話說到這里就被人打斷啦。
高云山道:“小方,剛才的病歷你也看了,你的說法應該和湯老還有薛老以及楊老等人的看法是一樣的,按照你的說法,白術散應該對癥才對,可是為什么患者服用白術散之后依舊沒什么效果呢?”
“是啊,方醫生,要是按照你的這個說法,白術散應該見效才對。”
一些人紛紛開口。
高云山的認識其實可方寒湯于權等人的認識是不同的,因而湯于權是極力想要推翻方寒的這個診斷。
方寒也不著急,等著眾人說完,這才繼續道:“我剛才看了病歷,西醫的治療也大都以止瀉為主,中醫的幾個方劑也大都以止瀉為主,比如益元散、五苓散、理中湯等,也主要是調理脾胃止瀉的方子......”
說到這里,方寒停頓了一下,見到沒人打斷,這才繼續說:“其實幾個方子中湯老和薛老開的白術散確實是對癥的,孩子口渴,渴了就要喝水,喝了水就要泄,倘若止住了渴,也就止住了瀉,泄瀉而口渴不已者,治療應當生脾胃之津,白術散正是止瀉止渴的神方,湯老的方子之所以沒有奏效,其實不是方不對,而是量不對。”
方寒說的時候湯于權和楊林成一直都在很認真的聽著,等方寒說完,湯于權就問:“小方,你說是量不對?”
“不錯,藥量不足。”方寒點頭。
“患者口渴不止,要以止渴為主,白術散雖然對癥,卻藥量不足,葛根的用量可以加大一些試試效果。”
白術散出自《金匱要略》,屬于名方,同時《外臺秘要》、《太平惠民和局方》、《校注婦人良方》等里面對白術散也有記載,而且都有些許變化。
這兒說的白術散是北宋名醫錢乙的弟子閆孝忠收集他的臨證經驗編成的《小兒藥證直訣》,收錄的是《校注婦人良方》里面的七味白術散,組方為:人參8克、白茯苓15克、炒白術15克、藿香葉15克、葛根15克、木香6克、甘草3克。
方寒所說的葛根正是白術散里面的配藥,葛根味甘、辛,性涼,具有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的作用,胃氣上升,津液自升,泄瀉自然也就痊愈了。
剛才方寒說湯于權和薛子林過于保守,正是因為兩個人的方劑用量過于謹慎。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說一下現在大多數中醫人的情況。
無論是湯于權還是薛子林,今年也不過六十來歲,像薛子林這一批人,學醫也就四十來年,接觸中醫應該都是在七八十年代開始,真正有所成或許還要更晚一些。
建國之后,越往后接觸中醫的中醫人大都越保守,用藥開方也越謹慎,這個謹慎不完全是自己的性格問題,主要和政策有關。
建國之后的中醫經歷了動蕩之后開始正式化,從而也開始被限制,醫典的編撰對中醫藥的很多藥材的用量都有限制,這就導致不少中醫人用藥都參照藥典,雖然不敢說完全按照藥典的規定,卻也不敢太離譜,如此一來,在用方方面就顯得過于保守和謹慎。
了解中醫的一些人或許能發現這么一個現象,像類似于郭文淵、李ke李老,鄧鐵tao鄧老等一些七八十歲往上的老中醫,他們的很多病案用藥都非常的大膽,往往都敢大劑量的使用一些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