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寒禮貌的笑了笑,并沒有接話。
貴婦不是別人,正是張小權的母親,濱江集團的太太元欣柔。
客套過后,方寒在就診桌后面落座:“阿姨,我先給您診個脈!”
“好!”
元欣柔淡淡笑著,伸出白皙的胳膊,方寒的手指搭在元欣柔的手腕上,認真的聽著脈,一邊摸脈一邊詢問元欣柔的癥狀。
“有時候心慌、無力,總感覺精神不濟......”
一邊摸脈一邊詢問,同時望著元欣柔的氣色。
大概三分鐘左右,方寒收了架勢,微微沉吟。
從脈象和癥狀來看,元欣柔的病和他前兩天看的那位自己給自己找病的有錢婦人有些類似。
說穿了都是富貴病。
吃的太好,運動過少,這才導致種種病癥。
“阿姨之前看過醫生嗎?”方寒并沒有急著下結論。
對于元欣柔這種患者,哪怕是已經確診,也要謹慎再三,搞清楚緣由才能用藥。
濱江集團的太太,張小權的老媽,那可不是一般的有錢人,這種人是不愁請不到好醫生的。
從脈象和癥狀來看,元欣柔這個病病了有一陣了,這么長時間不可能沒有找醫生看過,而且找肯定找的都是名醫。
那么多醫生看過病卻沒有看好,其中必有緣故。
方老爺子雖然好面子,喜歡吹牛,喜歡高談闊論,可他的有些言論對方寒的影響卻是很大的。
特別是方寒小的時候,他可不會認為老爺子是吹牛,對老爺子那是相當崇拜的,老爺子很多話方寒都銘記在心。
中醫人治病,首在治心,其次治病,針對患者一定要隨機應變。
同樣的病,不同的人,那就是不同的治法。
這些話方寒都是記在心里的,長大了也就受到影響。
小時候不太懂,長大之后方寒倒是理解一二。
中醫由來已久,特別是在封建社會,醫生的地位其實不算高。
在封建社會,雜藝是不受重視的,醫生也被當做是手藝人,而醫生在三教九流之中屬于中九流,比士、農、工、商還要下一等。
對一些平民而言,對郎中還是很尊重的,可對一些高門大戶而言,醫生其實也是被呼來喝去。
哪怕是宮里面的御醫,有官身,地位比民間郎中高,可給帝王家看病,那也是戰戰兢兢的。
所以很多醫生再給權貴看病的時候,不僅僅要考慮是否對癥,還要考慮權貴的脾氣,喜好等等。
要是不能投其所好,哪怕方子對癥,惹得權貴不快,有可能也會惹上麻煩甚至殺身之禍。
華佗就是最現實的例子。
開顱手術,且不說這個事的真假,就說為真,這個治療手段也可行,可他不符合曹操這個人。
換了劉備,哪怕不認可,卻不至于殺人,可曹操卻會殺人。
因為以前的種種,因而到了今天,很多老中醫治病救人都是因時制宜,隨機應變,治病先治心,針對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法子。
“也找人看過,名氣不小,本事一般。”
元欣柔語氣之中很是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