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辦大集體是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安置下鄉返城知青和職工子女就業,由國有企業批準、資助興辦的向主辦企業提供配套產品或勞務的集體所有制企業。
位于省城郊區的曲鋼是大型鋼鐵企業,其廠辦大集體曾經為增加就業和發展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
只是隨著國企改革不斷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廠辦大集體產權不清、體制不順等先天不足的矛盾問題越來越突出。
同時,越來越多的廠辦大集體企業經營發展陷入困境,大量集體職工離崗失業、生活困難,社會保障和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矛盾突出。
曲江省國資委提出了廠辦大集體改革方案,認為要使廠辦大集體與主辦國有企業徹底分離,成為產權清晰、面向市場、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職工進行妥善安置。
其后,曲江省國資委相繼出臺了多部文件,明確廠辦大集體改革的目標、任務、實施方式、完成時間,對改革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成為指導廠辦大集體改革的主要政策依據。
不過,由于歷史沿革長、積累問題多、矛盾糾紛復雜,以及廠辦大集體本身的資金問題,再加上數量龐大,曲鋼下屬的大集體企業改革一直未能全面實施。
上次張峰在省城麗華市商會年會侃侃而談的畫面,讓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看到了推進曲鋼改革的希望。
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杜維、曲鋼總經理王俊文來找龔超和張峰進行商量,最終大家基本談成了轉制與改革方案。
按照改革方案,廠辦大集體企業依據自身的實際經營情況,或進行重組改制,或進行清算注銷,或進行破產清算。
改制后,麗華市將以劃轉優質企業為基礎,組建麗華冶金產業鏈集團,保持劃轉企業與曲鋼的配套供應關系。
對于2萬多名曲鋼廠辦大集體員工來說,在解決了醫保和養老保險欠費、續接等問題后,這場改革更意味著一場集體的作別。
2萬人的簽約,準備工作是冗繁復雜的。根據曲鋼和麗華市的精心準備、統籌協調,倒排工期、掛圖作戰,許多相關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放棄休息時間,全身心投入,耐心做好材料準備、現場布置、政策解答、思想引導、協議簽署、上門服務等各項工作。
之所以曲鋼選擇在麗華市進行這樣的改革試點,主要是絕大多數曲鋼廠辦大集體員工都居住在麗華市。
其實上,曲鋼一直想要解決廠辦大集體這個多年來想要解決而未能解決的歷史難題:規模大、地域分布集中,多數附企資產質量差、經營困難。此外,職工生活困難、社會保障歷史欠賬大,職工訴求多。
既然這樣的改革涉及到這么多人,為了便于領導與管理,曲鋼和麗華市專門成立了地企聯合領導小組,曲鋼和麗華市主要領導任組長,下設改革綜合組、人員交接組、職工安置組等11個專項工作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