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專家說農村孩子結婚越來越遲,張峰看到的情況恰恰相反:因為在農村,女孩子難找,男孩子到二十歲,父母就張羅著給兒子物色對象。
物色好對象之后,男方家長既怕女孩子變心,又考慮要到城市討生活的現實情況,就催著孩子趕快結婚。
另外,對在外打工的農村青年來說,對一種東西的渴求,可能比對房子和妻子更為強烈,那就是車子。車子不一定要多么好,八萬元、十萬元、二十萬元,各種檔次的都有。
很多第二代、第三代農民工,當下最大的期待就是買一輛汽車。尤其對那些好些年沒回家的人來說,他再次回家,必須要有輛車,否則他怎么證明自己?
眾所周知,這些人在城市打工的日子非常辛苦,而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往往無人照料,其中的酸甜苦辣自不待言。
張峰發現農村日子過得較為殷實的,也恰恰是這些有幾個成員在外務工的家庭。(僅僅只有一個成員務工,通常不足以改變家庭的經濟狀況。當然,在張峰的老家,溫飽早已不是問題。)應該說,他們的辛勞和淚水還是得到了適當的回報。
現在有一個殘酷的現象,就是大多數農村的80后大學生,都是以犧牲整個家庭的幸福為代價來讀大學的,同時,這些大學生中的絕大部分,畢業后沒有希望徹底改變命運。
畢竟象張峰這樣能考上全國重點大學的農村學生是極少數,就算能考上公辦大學也是為數不多。
大學擴造后,上大學容易了,但不再畢業包分配工作;同時許多非純公辦的高等院校的學費都是幾萬元一年,再加上生活費、住宿費、學費和雜費,四年大學讀下來,就消耗了二十多萬元,畢業后,找的工作往往只有幾千元一月,付出的成本與收益有些不對等。
就象張峰這樣非常幸運的人,一出現在村子里,村里人其他的不問,直接先問一個問題:“你現在能拿多高的工資?”“啊,為什么沒有買車?”“連車都買不起,看到在外面沒有什么花頭。”
此時張峰明白了,許多農村大學生為什么不想回老家來,主要是當你回到家鄉的時候,你童年那些伙伴都衣錦還鄉了,而你連自己的基本問題都不能解決,你還能做什么呢?沒有人信任你的知識!
沈約聽了,低聲對張峰說道:“張哥,這樣低調也是不行的,有時候該高調還是應該高調的,這樣能為你的父母帶來榮光。”
張峰想想也對,雖然為了避免麻煩,需要隱瞞自己的工作,但不必連汽車也不開。
再說,沒有汽車開回來,張峰和沈約只能從高鐵站打車回來;如果回去,還得事先預約車輛,不僅費用高而且很不方便。
張峰想想還是自己失算了,于是便打電話給秦豐,讓后者派人從麗華市開車來接他們二人回去。
父母親有些心理準備,但一見到張峰回來,還是驚訝得有些手足無措。
母親高興地說道:“沒想到你這個時候回來了,我馬上去買菜。回來就好,回來就好。”
父親看上去比以前更顯得蒼老,看見張峰,倒一下子來了精神。
張峰問父親:“身體近來怎么樣?”
父親回應道:“年紀大了,身體總是會有這些那些毛病,我倒不是怕死,人總會有那么一天,只是想到你孤身在城里闖蕩,總有些放心不下。”
張峰沒料到一向堅強的父親會說出這些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