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在確定一個機構的編制數時,往往定編不多,但由于工作需要,往往會再從基層借調一批人員。
借調成了基層常態現象。
基層借調人員對待借調的心態不一:有人樂意,希望通過借調留在借調單位,得到提拔重用;有人積極性不高,遇到借調的機會選擇了放棄;有人則滿是無奈與焦慮,慢慢等待看不到希望的機會,一直熬下去……種種心態都與“調”有密切的聯系。
談及借調,劉啟海說道:“張書記,從總體上講,借調是一個好事情。現在基層單位內部年輕人成長渠道較窄,年輕人都希望到更高的平臺去展示一下。借調后,如果能調過去,自然是好事,即便不能調過去,也可以增加工作經驗,開闊視野。”
“在我們調查研究中發現,許多年輕人覺得工作嘛,都需要一個希望,現在基層活兒多、壓力大,一眼望不到頭。在哪兒忙都是忙,換一個環境,開開眼界,不無裨益。”
“當然,無論是換平臺、長見識,還是尋找新發展空間,多數被借調的基層工作人員都有一個小心思,自己努力表現,說不定運氣好碰到機會,自己就可能留在借調單位,實現人生的跳躍”。
“只是,事實上,成功的概率并不大。借調單位的領導經常會鼓勵被借調的人員,好好工作,有機會了,我們會優先考慮你,可經常是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長期借而不調,導致被借調人員產生無奈與焦慮的心態。一些網友將‘借而不調’比喻成拉磨驢前方掛著一根胡蘿卜,看得到而得不到,只能一直熬下去。”
張峰說道:“劉部長,這個事情,我也有體會,當初,我從學校借調到區教育局工作二年后,我一度很焦慮。”
“一方面考慮到借調這些年,收入少了又無法正式調進來,所以想打道回府;另一方面,我又不想走,因為都待了這么久,就這樣回去很不值,沉沒成本太高。”
劉啟海說道:“有人總結了借調人員要想轉正,就必須經受住‘四大煎熬’:工作任務繁重、同工不同酬、解決編制遙遙無期、沒有歸屬感,覺得自己是‘局外人’為此很多借調人員自嘲為有編制的臨時工。”
“再說了,原單位對人員借調的態度不一。借調往往沒有期限,甚至被借調人員想以此為跳板離開,對此對于業務高手,原單位一般不支持進行借調。”
“當然,也有基層領導支持借調,他們也希望年輕人能夠有進步,而不是一直在一個一眼就能看到盡頭的崗位上耗著,據我們了解,這些人往往是工作能力一般的人。”
“不過,即使有原單位的支持,借調人員的顧慮依然不少。一開始原單位領導或許支持借調,甚至許諾未來的前途,但過了兩三年,新領導來了,他對你不熟悉,評優評先、提拔重用就很難有機會了。新領導肯定會優先考慮在本單位兢兢業業工作的職工。”
“為此,張書記,為了鼓勵大數據中心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我們需要進行仔細考慮編制人員與借調人員的比例、構成等。”
張峰則談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