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也許會覺得奇怪,堂堂的市委書記專門來考慮成立一家位于市級部門的事業單位,是不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干,或許是太過于抓小事而沒有關注大事情、大方向?
其實上,國家已經明確機關事業單位的總數量,在鄉鎮、區縣、地市的任何一級,都只能是只減不增,或者說是減一增一,保持機關事業單位總數不變。
與此同時,機關單位的公務員編制、事業單位的事業編制,都有個總量問題,不能隨意突破。
雖說,每年都有一批公務員、事業編制人員退休,同時東華市編辦總會留有的一些機動編制數,但現在隨著對教育、衛生的重視,對于教師、醫生、護士的編制數,每年都有所遞增。
這個遞增數,總量并不能進行突破,只能在盤活總量上有所行動,為此張峰要想成立一家隸屬于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的市級事業單位——東華市大數據處理中心,能批下來的編制數并不多。
審批新的事業單位,由市編辦的事業單位管理局負責,而市編辦的機構設置在市委組織部,不過,就算動用劉啟海部長和張峰市委書記的權力,也不能過多地給予太多的編制。
否則的話,以后新成立的事業單位怎么辦?
既然是新成立的事業單位,肯定都是非常重要的,沒有一個是不想多增加編制的,為此張峰和劉啟海不能開這樣的先例。
作為推行張峰想進行辦事改革的技術處理中心--東華市大數理處理中心肯定不可能只配備配制數規定的人數,肯定還需要一些輔助人員。
要知道,這項事情是從無到有做起,問題多、難度大,而且是從無到有做起,剛開始的時候,當然需要比較多的技術人員進行支撐。
劉啟海說道:“張書記,現在要解決借調人員的崗位、編制是很難的,所以也不能多借。在鄉鎮工作,會有鄉鎮補貼,而借調到縣、市部門,這塊收入就沒了。如今財政制度越來越嚴格,市里沒法補齊這塊待遇。”
“從鄉鎮一級進行借調,工作人員是最高興的,他們認為是離開原先單位和鄉鎮的一個機會。原先我們曾經借調過一個文筆不錯的小學語文老師幫助寫材料,他的班主任津貼等都沒有了,只有基本工資和獎金,一年收入要少1萬多元。在評優評先方面,也沒法推薦他參評市一級、省一級的先進,因為按照規定,不是我單位的人員,我們沒有資格推薦。”
“實際上,隨著制度的收緊,借調單位幫助借調人員解決實際問題的難度越來越大。特別是在市級單位,凡進必考,借調人員留下來的機率也沒那么高了。”
張峰感慨道:“我一路走來,知道如今進入上級機關的方式越來越單一,越來越規范,幾乎凡進必考。”
“這有利于規避一些用人上的暗箱操作,但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一些考進來的人高枕無憂,不用擔心被淘汰,所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反而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