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看到的是工廠的一個車間人員,當然眼里帶著猜疑。督查組依然決定繼續查看除塵設備,試探風機外殼,并根據余溫判斷設備的運行情況。
果不其然,風機外殼是涼的。
這家工廠是督查組今天檢查的第一家,從開工到檢查前,時間至少已經過去了1個小時,如果從開工起就打開除塵設備,那么為設備提供動力的風機,外殼上會肯定會殘留余溫。可如果風機外殼與除塵設備其他外殼的溫度若是相同,則肯定是除塵設備未開啟。
督查組長問道:“你們都生產一個多小時了,除塵設備為什么還這么涼?”
這個車間人員回答得非常爽快:“向各位領導匯報,我們剛在是在試生產。機器最近不怎么好使,調試了一個多小時。剛才您也聽到了,這不印刷機短路了,我們正搶修呢。”
督查組長又問道“機器前堆的那么高一摞紙,難不成全是試生產的產品?”
車間人員反應更快:“那是昨天生產的,還沒來得及搬運。”
張峰輕笑了一下,即使明知道完全是編出來的回答,也沒辦法將其定性為“問題”。
他已經知道與警察調查取證一樣,環保督查同樣講究“完整、有效”的證據鏈,才能將問題定性,并進行下一步整改和處罰,否則統統“疑罪從無”。
接下來,督查組開始尋找下一家工廠的路上,司機有些猶疑地開口了:“后面似乎有輛車在跟著我們,看了一下,好像是環保局的。”
大家當即回過頭去,此時正好是一個拐彎,張峰看到后面那輛車的車身上印著的“環保執法”,完全印證了司機的話。
督查組在一家家具加工廠停下,剛一下車,海山縣環保局的人員后腳也下車跟上來了,還上前與我們打了個招呼,說要帶著我們一起進場檢查,并招呼保安大爺通知廠內負責人。
突擊檢查的快節奏被打亂,張峰的心里升起幾分不好的預感。
為了隱飾身份,張峰適當地遮了臉,并裝扮成一個普通成員,讓許多人認不出來。
這家家具廠跟另外幾家工廠共用同一個園區,園區很大,生產廠房卻只有一個。家具廠里沒有大型加工設備,明面上的只有幾臺切割打磨機以及六間并排的噴漆房,看樣子似乎是一個以純手工制作為主的加工廠。
督查組成員走進廠房內部。放眼望去,四處都是囤積的原料、半成品,偌大的廠房里,老板獨自帶著我們幾人四處查看,竟沒有看見一個工人。
六扇噴漆房門前,均張貼著“停止使用”的通知,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油漆與木頭的混合味道,地面落滿了灰塵,只有幾個半成品晾曬架附近積塵較少,能模糊看到水泥地面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