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打算聯合起來,實名寫一封上書信,寫上我們的委屈,每個人簽上名,按上手印,我負責把這封信遞上去。”
羅波的心里有點打怵,但想著他們在機關混跡多年,知道后果,況且對我們來說算是最后一搏,如果失敗,也可以趁年輕另尋他路。
剛哥和幾個老員工在上面簽了名,按了手印。新員工在短暫猶豫之后,也跟著簽了名。
羅波大致看了下內容,草草三行話,寫了大家的付出以及希望得到公正待遇,下面密密麻麻簽滿了名字。
東華區宣傳部收到這份反映信后,覺得事情重大,畢竟記者們現在還是在內部進行反映,如果得不到滿意的回應,把這些事情往外捅出去,就很被動了。
東華區宣傳部一邊向東華區委區府反映,一邊還向東華市宣傳部反映。
東華市委宣傳部長陳朝霞也覺得此事非同小可,便向市委書記張峰進行匯報。
張峰其實已經看到了由于新媒體的出現,紙質媒體日益敗落,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他其實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想法,只是缺少一個契機。
東華區報社人員集中反映問題,剛好給了張峰進行改革的一個機會。
他召集市編辦、市人社局、市委宣傳部、東華日報社等主要領導開會,商議報社系統改革事宜。
在聽取了大家的意見后,張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就是全面取消東華市下轄各縣區的日報或通訊,這些人員與資產全部歸入東華日報集團。
東華日報專門留著版面用于報道各縣區的新聞以及區委或縣委書記、區長或縣長的活動。
位于東華城區的三個區,全部取消報社及記者,其它縣或縣級市,只保留記者站,用于報道縣內新聞,只是記者站的記者待遇與編制,都由東華市日報社負責管理。
對于這樣的改革,各區縣倒是沒有反對意見,主要是報社目前已經完全不賺錢,縣級報紙的征訂完全是向機關事業單位通過攤派方式來完成的。
出臺了大致的改革方案后,同時還要考慮如何整合各個縣級報社的人員問題。
除了繼續保留原先正式編制的員工外,還要通過一定的方式來解決勞務派遣員工和臨時記者的身份問題。
經過協商,東華日報社拿出了100名編制名額,進行內部招聘,主要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通過一系列程序,最終解決了90%人員的問題。
畢竟有些人嫌棄報社的收入沒有象以往那么高,趁這個機會辦理了辭職、內退手續,拿了一筆補償金外出外出創業,有些記者還是積累一定的人脈關系。
當然,更多的臨時記者擁有正式編制后,便不再向上反映問題,畢竟在目前的形勢下,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是最重要的。
張峰在深夜在朋友圈看到長久沒有聯系的潘柔發的一段文字:“人生,沒有退路,亦無前路。停滯不甘,前行又太難……”
他敏感地意識到在麗華學院工作的潘柔應該遇到什么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