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企業嘛,就是要節約。”潘華有些不好意思地回應道,“張書記,其實許多老板都是外面光鮮,里面非常節省。”
“我們曾經的鄰居,吃住也在廠里,那家老爺子端著碗,提個小板凳,就坐在門洞里吃飯。”
張峰等人繼續往前走,發現另外兩個房間也各有用處。
一個房間里面鋪了張小床。趕工時,潘華和潘青就睡這里。由于天花板很低,從床上爬起來能頂到上面的壁掛空調。
另一個房間其實是個迷你小倉庫,里面存放著一些常用的耗材——做記號的水漆筆、畫金線的彩筆、彎頭剪、縫包用的車針等等。
潘華解釋道,中小型工廠的管理能力有限,擔心工人浪費材料,為節省成本,他們就將耗材拿到這個小倉庫儲存,等工人用完了手里的材料,再拿著空筆廢針來換,一支換一支,不多拿也不少給。
看著這些舊物,潘華很快似乎又沉浸在了對往日的回憶中,張峰在旁邊觀察著他的神情,從惱怒、悲哀、到深思、糾結,最終又慢慢歸于平靜。
說實話,張峰還是第一次深入一家企業的內部,根本沒有想到辦一家實業的辛苦和經營上的困難。
王通則問道:“潘總,手上拿著拆遷款,既然不與二哥合作了,有沒有想過轉行?”
王通當然也不是胡亂發問,主要是做皮鞋,利潤很透明也很微薄。現在趁拆遷的機會,轉行利潤高的行業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算潘華與二哥分了拆遷款,但手上畢竟有2000多萬元,再加上原先的積蓄,無論什么新行業都可以試試,哪怕失敗也傷不到筋骨。
潘華搖了搖頭,說自己這輩子就干鞋廠了:“其它行業,我既不懂也不會,哪里敢扎進去。現在到處都是坑,如果冒然進入了自己不熟悉的行業,肯定會虧的一塌糊涂。”
張峰和王通互相看了一眼,心里明白創業哪有什么跳板和捷徑?大浪淘沙,最終留下來的人,哪位不是浸淫行業多年、經驗豐富的百戰將軍。
如今社會浮躁,網上到處是半真半假的教程,動不動就教年輕人“百萬創業、千萬收益”。可成功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韭菜,前赴后繼地將大筆資金打了水漂。
聽了張峰的勸告和承諾,潘華最終選擇了東華區的工業園區。這個工業區位置不錯,里面鞋廠有好幾家,旁邊還有個小批發市場,配套的供應商也齊全。
潘華向工業園區管委會租賃了一幢廠房,重新掛起了“興光”招牌。只是此時的“興光”鞋廠里上到管理人員,下到一線工人,一個親屬也沒用。
張峰當然也履行自己的承諾,召開了全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會議上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實業的政策和措施。